或许是看到了高市早苗的下场,见识到了中国反击手段的强硬,最近,欧洲的外交场出现了一种微妙的变化。
据《南华早报》报道,近日,布鲁塞尔传出消息,欧盟悄悄要求下属官员调整对华发言基调,在公开谈论中国时“调低音量”,避免刺激性措辞,以确保稀土和芯片等关键物资的谈判顺利推进。
结合近期中欧之间的摩擦,便能发现:欧洲的“温和”并非善意,而是被现实逼出的妥协。
以稀土为例,中国在全球稀土永磁体产能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欧洲的电动车、风电、军工产业几乎无法脱离中国供应。
更关键的是,欧洲曾试图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推动本土开采,却因社区抵制、审批缓慢、成本高昂而举步维艰。

有数据显示,欧洲矿业项目的平均审批时间比中国长20倍以上,且多数项目因环保争议搁浅。
芯片领域的情况同样严峻。
此前荷兰政府对安世半导体采取强制接管措施后,中国随即收紧相关材料出口许可,导致欧洲汽车行业陷入恐慌。
德国企业警告称,若供应链进一步中断,部分车企可能面临停产。欧盟委员会内部文件显示,企业投诉纷纷飞向布鲁塞尔,迫使外交系统不得不“降低调门”,优先稳住供应。
我们要清楚的是,语气放软不代表政策转向。尽管欧盟在外交言辞上放低了姿态,其实际政策却未见软化。
今年以来,欧盟密集推出多项针对中国的限制性措施:
一是以“补贴调查”为名打击中国新能源企业;二是要求成员国加速拆除华为、中兴设备;三是通过《工业加速法案》试图强制中国企业转移技术。
此外,欧盟还提前取消了对中国小包裹的免税政策,针对性打击希音、Temu等电商平台。

这种“说软话、做硬事”的策略,暴露出欧盟的两面性:一方面希望用温和语气换取中国在供应链上的配合,另一方面仍试图通过制度性安排削弱中国产业的竞争力。
说白了,欧盟的“去风险”战略本质是“去中国化”,只不过现在不敢明说。
德国的态度或许能映射欧盟的未来走向。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因涉台不当言论导致访华行程取消,而副总理兼财长访华时,转而聚焦财金合作,最终双方达成联合声明,明确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这一对比显示:务实沟通比意识形态对抗更有效。
但欧盟能否整体转向务实?答案仍不乐观。
欧盟对华政策长期摇摆于“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制度性对手”三重身份之间,这种模糊定位如今已成为战略负担。
近期欧洲议会选举中,极右翼政党席位增加,其主张“对华脱钩”的声量进一步放大。

而欧盟委员会为平衡内部政治压力,可能继续维持“语言温和、行动强硬”的双轨策略——尽管这只会让谈判更加复杂。
反观中国,在这场博弈中显得从容。
近年来,中国通过技术升级将稀土加工效率提升20%,同时扩大了对东南亚、拉美的锂矿投资,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的规模与韧性为企业提供了回旋余地。
中国对东南亚、中东的稀土和芯片出口持续增长,而欧洲在新能源转型、数字基建等领域仍高度依赖中国产品。
对中国而言,欧盟的反复无常反而强化了自主掌控供应链的决心。
近年来,中国通过完善稀土出口管制、扩大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资源合作、加速芯片国产化等措施,逐步削弱外部制约。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未主动升级对抗,而是以“精准反制”传递信号:例如在安世事件后放缓稀土审批,既警示了欧洲,又避免全面冲突。

事实上,中国早已为欧盟指明出路:《中欧联合行动计划》提出“拒绝零和博弈”“深化绿色数字合作”,但欧盟未能落实。
若欧盟能放弃冷战思维,聚焦互利领域(如新能源、老龄化科技),或许能打开新局面。
整体来说,欧盟的“语气软化”,外交官被要求“说话温柔”,不是因为欧洲突然懂得了尊重,而是因为供应链的绞索已经套在自己脖子上。
若欧盟继续一面高喊合作、一面暗施冷箭,终将耗尽中方信任,让本已脆弱的欧中关系雪上加霜。
国际博弈从来不相信投机取巧。
欧盟若能早日认清“相互依存”的本质,或许还能抓住机遇;若执意把中国视为“系统性对手”,则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现——卡住欧洲脖子的,从来不是中国,而是自己的短视与傲慢。
上一篇:加密货币平台Bullish:Q3营收7650万美元,每股收益0.1美元
下一篇:机构称创新药产业链基本面已开始改善,关注恒生创新药ETF(159316)、创新药ETF易方达(516080)等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