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医院”)急诊科专家提醒,心梗可防可治,救治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送医、早开通”。冬季进入心梗高发期,人们应增强对持续胸痛症状的警惕性,避免延误治疗。由于近年来心梗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专家呼吁30岁以上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冠心病筛查,从源头上防范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救治网络高效协同 平均40分钟内打通“生命通道”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危急的类型之一,救治的每一分钟都关乎患者生死。厦心医院急诊科金志远医生指出,心梗救治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120分钟内。厦心医院在王焱院长带领下,2025年1月-10月,平均“门球时间”(即患者入院至血管开通时间)进一步缩短至36.47分钟,最快仅耗时7分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厦心医院作为区域内最早成立的胸痛中心,多年来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上的持续投入。医院牵头建设的“全市覆盖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实现了从社区到三甲医院的无缝衔接。不久前,一名92岁高龄患者在养老院突发心梗,发病后被立即送至厦心,养老院处理得当,120转运及时,家属积极配合,医院迅速启动绿色通道,从抵院到开通堵塞的心血管仅耗时29分钟,老人手术顺利,康复良好。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胸痛中心与基层单位高效联动的救治优势。
金志远指出,心梗救治的核心是“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心肌细胞一旦因缺血缺氧死亡,便不可逆转,拖延越久,心功能损伤越严重,预后也越差。他举例说明,有患者因忽视胸痛,拖延数日才就医,最终出现心衰,即使完成手术,恢复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有胸痛,速拨120”是挽救生命的第一原则。
心梗发病年轻化 冬季高发需加强防范
近年来,心梗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金志远提到,临床上接诊的三四十岁甚至更年轻的心梗患者并不少见。“冠心病高发年龄明显提前,与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他建议,3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心血管专项体检。常规体检项目如心电图、心脏彩超对未发作的冠心病筛查作用有限,对于具有多项高危因素者(如有心梗家族史,长期高血脂、高血压等),经医生评估有必要的,可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CTA),这是目前无创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随着冬季来临,心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气温下降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增加心脏负荷。金志远提醒人们注意以下几点:
保暖防寒:及时添加衣物,避免着凉;
监测血压:高血压患者尤其需规律监测,遵医嘱调整用药;
控制情绪:避免大喜大悲、情绪激动,尤其是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戒烟限酒:抽烟可损伤心血管健康,而冬季饮酒“暖身”一定要注意节制,大量饮酒可能诱发心血管事件;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放松减压。
此外,他强调,出现胸痛、胸闷、气促等症状时,务必立即就医,不要自行驾车或强忍硬扛,应通过120急救系统转运,以便在送医途中实现早期干预与院内无缝对接。
心肺复苏是关键技能 不要错过“黄金窗口”
心梗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是心跳呼吸骤停。金志远指出,心脏骤停后4-6分钟是心肺复苏的“黄金窗口”,每延迟1分钟,患者生存率下降7%-10%。若未能及时有效实施心肺复苏,脑细胞将发生不可逆损伤,即使后期恢复心跳,脑功能也可能无法挽回。
他呼吁广大市民学习基本的心肺复苏技能,在专业救援到达前进行胸外按压,维持脑部供氧,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小贴士
“1120”寓意
“两个120”
1. “有胸痛,我要拨打120”:提醒人们第一时间呼叫急救系统。
2.“心梗救治,争取黄金120分钟”:从发病到血管开通需在120分钟内完成,以最大限度减少心肌坏死。
大事记
2013年,厦心医院牵头启动国内首个“全市覆盖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目前厦门已建成国家胸痛救治单元42家,主要指标全国领先,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作用逐渐凸显。
2015年,厦心医院因胸痛中心建设成效突出,被评为胸痛中心四个区域评估验收办公室之一,负责华东六省一市的胸痛中心认证工作。
10年来,厦心医院累计帮扶、认证了700多家胸痛中心,为我国胸痛急救“一张网”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连续5年获“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团队杰出贡献奖”,让数以千万计的急性心血管病患者得以步入“极速救心”的快车道。
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付磊 刘云芳
上一篇:Vitalik Buterin: 若贝莱德等大型机构继续扩大 ETH 持仓,以太坊面临两大风险
下一篇:现货黄金短线下挫逾20美元,跌破4060美元/盎司,日内跌0.44%。现货白银失守51美元/盎司,日内跌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