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郑力强 通讯员杨鑫 许豹 李鹏)7月1日,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建设、中交二航局负责施工的武汉双柳长江大桥北岸施工现场,重逾百吨的主跨巨型钢箱梁在缆载吊机的精准操控下稳稳起吊,向着百米高空中的预定位置缓缓移动。大桥正以高标准、高效率、绿色化的施工实践,向着7月底大桥合龙目标迈进。
新港高速公路武汉双柳长江大桥是目前长江上最宽的钢箱梁悬索桥,也是武汉“东大门”第一桥。新洲双柳江段现为武汉江豚出现最多的区域,项目采用“一跨过江、水中不设桥墩”的建设方案,大桥所有桩基退到岸上,最大程度降低对江豚繁育区的影响。
针对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鹭类集中繁殖地,项目部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将昼夜噪音分别控制在55分贝、45分贝的国标标准以下。涉水桥梁选择在枯水期施工,尽量避免在鸟类迁徙越冬期和繁育期夜晚施工。该区域将建设透光率78%的全封闭式遮光磨砂声屏障,鸟儿在百米外就能识别,避免误撞,是国内少有的先进鸟类保护措施。据了解,这条全长400米、高6.8米的“防护罩”工程将于7月下旬开始施工、10月底建成,能有效守护涨渡湖“小鸟天堂”。
在建设期间,项目联合湖北交投智能检测公司,对大桥跨江区域上下2公里范围以及临近涨渡湖区域,每年开展两次覆盖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的生态监测工作,根据鱼类洄游、鸟类繁殖等行为来调整设计方案,优化现场施工,大幅降低大桥施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环境DNA技术,大范围开展涉长江“鱼口普查”,给长江配备“电子听诊器”。
项目生态监测工程师李鹏表示,该技术能通过检测鱼类排出的粘液和粪便所携带的微量DNA进行物种监控。“我们通过遥控无人机搭载采样球,到江心等区域采集水样,提取这些‘基因碎片’,用机器一测就知道有哪些鱼。目前,已检测到了像中华鲟、胭脂鱼、刀鲚这样的濒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