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 通讯员 杨文超
7月13日晚,武汉汉秀剧场的大幕缓缓落下,由浠水杂技团创作演出的杂技剧《太极熊猫》,结束了在该剧场两个半月的驻演。
以跨界来破圈,以混搭来进阶。《太极熊猫》这部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亲子武侠杂技混搭剧,让观众看到了湖北杂技人的坚守与突破:在42场演出中拿下200万元票房,单场最高观众近2000人,原定“六一”结束的演出,因观众热情两度延期。
《太极熊猫》用杂技讲述了熊猫竹林大侠与后人“兰溪”守护家园的传奇故事,剧中巧妙地融合了浠水杂技自创的绸吊、蹬技等绝活,以及武术、太极、黄梅戏等元素。
1个多小时演出结束后,观众都自发地起立鼓掌:演出中运用了大量的动漫、舞台剧等现代元素,故事中有复仇、背叛、正义、成长、亲情等扣人心弦的情节,除了没有对话,宛如观看一场电影。
“六一”期间,每场《太极熊猫》演出,近2000座位的剧场均座无虚席,单场票房突破20万元。
“这种热度在非明星演出中非常罕见。”剧目导演曹心坦言。
7月13日晚,参与武汉大学“数智荆楚·中俄文明对话”的俄罗斯师生也专程前来观演。俄罗斯因诺波利斯大学的奥列格对比中俄马戏差异后感慨:“俄罗斯马戏侧重动物表演,而中国杂技突出人体极限与叙事结合,用身体讲故事的技艺令人震撼。”
浠水杂技是湖北的一张文化名片,自1954年创建以来,已走过71载春秋,其表演风格融合了惊险、奇绝与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级杂技团,浠水杂技团连续4年被中国杂技家协会评为“全国杂技优秀院团”,演出足迹遍及泰国、韩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
“不创新,金字招牌可能会褪色。200万元的票房是观众对我们创新的最初认可,未来的创新之路还很漫长。”该剧制片人、黄冈市(浠水)杂技团团长周敏透露,为将《太极熊猫》打造成精品,团队花费两年打磨剧本,将传统杂技的“技”与当代戏剧的“艺”深度融合。参演的演员在增强杂技技艺的同时,脱胎换骨地学习表演艺术。剧中既有蹬技、顶碗等传统项目创新演绎,又融入街舞、跑酷等年轻元素,太极与熊猫的IP组合赋予明确文化标识。
收官之夜,演员们长长谢幕。演出期间专程前来调研的中国杂技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刘挥表示,此次《太极熊猫》驻演,展现了传统艺术通过创新表达可能迸发的商业潜力,这一模式或将为地方文艺院团在坚守中创新提供可借鉴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