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陈凌波 许小康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湖北作为生态大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三峡库坝区所在地,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肩负着确保“一江碧水永续东流”“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责任。
6月5日世界环境日以来,一场场以“美丽湖北”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宣讲活动在荆楚大地如火如荼开展。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组建“美丽湖北”宣讲小分队,深入全省各地机关、企业、校园、社区、农村,播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种子,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为支点建设构筑坚实生态环境支撑、凝聚奋进力量。
从课堂到车间宣讲有声有色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什么?”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大思政课”美丽湖北专题宣讲在武汉正式启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国旗班”的学生们,走上讲台,和现场观众互动问答。
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生态环保战线的基层青年干部同台宣讲,畅谈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会、分享实践考察的见闻、讲述守水护水的故事、科普环境保护的常识,为大学生听众带来一场生动的“大思政课”。
丹江口“火焰山”变“花果山”的造林故事、天津饭馆老板为丹江口客人免单的暖心经历……十堰市青年宣讲员将“一江碧水永续东流”的责任担当融入生动叙事。“小故事”展现“大情怀”的宣讲,让听众深刻体会到湖北作为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重大使命。
“宣讲人讲述的人和事是我成长道路上的榜样,大家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和理想而奋斗,让我心中保护环境、努力向前的种子萌芽。”学生黄灿深受触动。
课后,师生们计划通过主题班会、垃圾分类实践等,从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等小事做起,共同守护碧水蓝天。
武汉首讲后,宣讲小分队分赴各地。
在洪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邢新丽的《千湖潋滟处 万物共潮生》宣讲报告,聚焦“千湖之省”生态变迁,为当地推进洪湖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引。
在天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扩大)学习会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孔少飞将“碳污协同防控路径”专题辅导与绿色产业园职工面对面交流相结合,宣讲“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的实践路径。
生态理念融入百姓生活
“当我们抬头望向天空,那蔚蓝色的大气层总是引人遐想。它宛如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着地球,让我们不禁好奇,这大气层究竟从何而来?它对我们的地球又有何作用?”
6月24日,在英山县,宣讲员结合专业研究与生活实例,从大气形成演化、人类活动影响、污染监测防控等角度,多维度宣讲生态建设的协同治理及跨区域联防联控策略,讲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
6月25日,随县万福店农场凤凰山村,一场以“践行绿色发展 守护随县山水”为主题的宣讲,通过《为了北上的那一泓清水》《一条小河的故事》《保护大美淮河》等故事,展示了湖北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湖北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引导更多基层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来自基层的青年宣讲员,介绍青年志愿服务队守护母亲河的故事,展示了践行环保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的生动画卷,让村民们明白,“环保不是口号,是门前的那条河、屋后的那片山”。
武汉的互动问答、天门的“课堂+园区”模式、随州的故事汇……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形式,让宣讲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环保一线的故事最有说服力,环境保护关乎每一个人,大家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参与,共同守护好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当群众看到身边的河水变清、天空变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然会入脑入心。”孔少飞说。
从丹江口水库到洪湖湿地,从大别山区到淮河源头,一个个生态保护的实践案例、一次次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全省上下的自觉行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凝聚起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