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央视财经》视频截图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一边是崭新的公厕“铁将军把门”,一边是村民无奈继续使用“脏乱差”的老旧旱厕,建好的公厕为何长期大门紧闭?
吉家庄村,作为运城市稷山县的示范村和未来乡村建设项目的试点,正努力推进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提升乡村建设。《财经调查》栏目组接到群众举报,村里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
报道中提到,运城市稷山县不少村民向记者反映,这两年村里确实新建了公共厕所,看上去干净整洁、设施也挺全,但村民们却很少使用过,有的公厕甚至一次都没向村民开放过。“新建的公共厕所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
新公厕“铁将军把门”,百米不到处的旱厕异味熏人,对比之下,某些地方“厕所革命”的荒腔走板可窥一斑。这些高标准建设的公厕,重点是应付检查、装点门面,其功能已然异化,从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沦为某些干部的“政绩道具”。如此心思,让“方便之处”成了最不方便的所在,惠民工程成了“伤民工程”。
“建而不用”“建后失管”等问题,直接缘由或许是为了省却日常清理的麻烦,担心维护费用高、村民素质低便索性“一锁了之”。但究其深层症结,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懒政思维作祟,只愿做立竿见影的显绩,不愿下润物无声的实功;只盯着上级关注的“面子工程”,忽视了群众期盼的“里子需求”,暴露出对“厕所革命”理解不深、对民之所盼重视不够。
日常经过那些崭新公厕大门紧闭,叫老百姓如何相信所谓“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建设成果看得见却“享不着”,财政投入化为泡影,锁住的是厕所的门,消磨的是群众的信赖。
中央政策三令五申“用得上、长受益”,关键在于打通落实的“最后一米”。一方面,要建立从建设到运维的全周期保障机制,明确管护责任主体与专项资金。另一方面,要以考核指挥棒扭转“重建设轻管理”的积弊,让便民实效成为衡量政绩的核心标尺。厕所革命不能只“革厕所的命”,更要革除某些干部头脑中陈旧的管理惰性与服务冷漠。
推开公厕的门,就是叩开群众的心。一扇扇公厕的门,只有真正为老百姓而开,才会显示出它的温度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