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与社会的格局下,文科生仿佛已被逼至角落,退无可退。理科生凭借着其在理工科领域的优势,在就业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高薪岗位与广阔前景似乎都向他们倾斜。而文科生,虽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与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却时常面临着就业选择的困境。那些传统的文科岗位,如编辑、文员等,竞争激烈且薪资有限。新兴的文科领域又往往需要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对文科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文科生们在这夹缝中艰难求生,仿佛已退无可退,却仍在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文科生已经卷到退无可退。
今年各省高考分数线都出炉后,一个怪现象也出现了:不少省份的文科录取分数线,普遍偏高,湖南、河南、广东、江苏、河北,云南、江西,都呈现文科录取分大幅高于理工的趋势。
例如,云南、江西、湖南等6省文科本科线反超理科40~60分。
文科录取分数提高,这背后什么情况?
分数线倒挂的背后,是残酷的录取率差距:例如,江西2025年文科本科录取率仅31%(13万考生招4.3万),理科达70%(23万招16万);河北文科一本上线率大约10%,理科超20%。
很显然,理工科在扩招,文科在压缩。
文科录取分数线变化,折射出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
教育部最新文件显示,今年全国高校停招、撤销的专业点超过3600个,其中绝大多数是文科,新增的专业点只有1800余个,其中2/3是理工科。
改革背后,有来自文科生就业压力的挑战。
2024年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理科生(含工科)整体就业率是49.4%,相比之下,文科生就业率只有43.9%。
基于上述就业市场需求变化,以及高校文科专业招生缩减等现状,文科生出路变窄,似乎已成为不争事实,甚至,社会公众质疑“文科无用论”抬头。
毕竟,这些年,文科生的数量太大了,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
究其原因,当年教育产业化背景下,1999年,响应国家号召,高校开始大扩招。由于一时间没法快速扩招理工科,文科因“低成本”成为扩张主力,文科综合大学遍地开花。
20年后,当国家转向“科技突围”,文科专业成为首批被压缩的对象。
文科专业的缩减与式微,本质上就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战略和产业转型的又一次洗牌。
就拿大家熟知的复旦为例,这所历来以文科见长的顶级学府,已经全面大转型,文科招生比例从30%~40%大幅压缩至20%,理科、医学、新工科及交叉学科各占20%,增量招生名额,全部划归交叉学科。
如此一来,就意味文科就真的没有价值、出路变窄吗?
我们研究后认为:文科招生下降,并非表明文科的路越来越窄了,而是需要转向纠偏:缩减,实际是去掉一些毫无价值的文科招生。
这其实更利于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生态体系。
仔细研究复旦的改革,新增“科技伦理”“数字人文”等跨界方向,这些交叉学科成了突破口,文科生反而可通过复合背景提升竞争力。今后,其他985高校可能跟进类似调整,文科教育将更强调深度专业化与跨界融合能力。
正如复旦校方强调:改革本质是“提质减量”,而非否定文科价值。
换句话说,很多人的文科焦虑,本质上是就业焦虑。不是文科没有用了,而是过去的旧文科专业没有用了。
无须讳言的是,今后,文科招生减少,筛选标准越来越苛刻,也是不争的事实。
说白了,这种“文科”无用,直指的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文科专业没啥用,不符合市场需求,更不符合国家战略需求。
面对时代挑战,一些高校纷纷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如复旦大学,增加文科与理、工、医交叉门类的招生规模;华中科技大学提出实施“新工科+新文科”的融合发展战略,新成立的设计学院将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表达体系。
事实上,不是不要文科了,而是国家早在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就明确提出“深化新文科建设”。
那什么是新文科呢?
根据国务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新文科’定义是对传统文科的革新,核心是学科交叉融合,比如把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哲学、文学结合起来,形成复合型学科。
它还强调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要立足中国实践提炼原创理论,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融入学科建设。另外,数字化也是重点,用AI、虚拟现实等技术重构文科教育,培养数字素养和全球视野。
定义很宏观,听起来很高深。
简单直白说,就是一句话:文理交融已成为时代潮流,关旧灶,起新炉。
一位研究国际教育的专家明确指出,当下的高等教育转型期,文科至少要有三重竞争力,才能成为真正的“新文科”。
第一重竞争力是跨文化理解与叙事。第二重竞争力是批判性思维与历史纵深。第三重竞争力需要文科主动嫁接数据素养与数智工具。
综合官方定义和专家分析来看,或许,国家需要的就是传统文科基因再造重组。
就个体而言,国家宏达叙事下,与其哀旧文科的没落,不如顺趋势而行,主动投身文科。
仅就新文科就业前景,某种程度,也得到了市场需求的证实。
我们搜索数据,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2020—2024年,要求文科生具备复合技能(比如数据分析、编程、项目管理)的岗位,数量增长约120%~150%,呈现出明显增长、保持高位稳定态势。
根据智联招聘《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归纳,大约60%企业倾向招聘‘技能复合型’人才;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趋势推算,文科生跨专业求职率58%;人社部《2024-2026新职业趋势报告》,则列举了ESG咨询等新兴岗位需求年均增长超25%。
其他,诸如,游戏、动漫、IP行业的编剧,因为互动叙事的需求,编剧岗位增长了30%以上。IP全产业链开发也催生了跨媒体剧本需求,增长45%。只不过,编剧需求条件上,一来需要适应短剧节奏或电影级叙事,二来更要是复合型编剧,最好能懂点数据分析或跨界协作。
即便国际上来看,尽管全球文科都出现倒闭潮,但对于文科前途,也不全是悲观。不久前,美国耶鲁大学校刊公布了一项调查:该校2025届学生的专业分布几乎“三分天下”:理工科、传统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及交叉学科各占1/3。
这充分表明,虽然“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才有前途”的舆论高压下,但耶鲁依然有大量学生自愿选择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史等。
这个报告,还提出一个值得国人深思的观点:专业与就业“错位”是常态。
也就是说,对于文科来说,不是学啥干啥,企业和机构真正看重的是毕业生是否具备结构化思考、批判性阅读、跨文化沟通、数据洞察与快速学习等可迁移能力。
归根结底,如果非要直白概括文科发展趋势,我们就一句话:
旧文科专业将死,新文科专业当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