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磊 通讯员 万经煌 李尚书 余书源
滔滔金沙江上,白鹤滩水电站巍峨耸立。这一大国重器中,“大冶造”换热器犹如大型“空调”,保障着水电站发电机组在平稳环境中实现能量循环与利用。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位于黄石大冶湖高新区的湖北迪峰换热器公司,只见大大小小的换热器产品琳琅满目。“小到以克计的航空器件,大到百吨级的石化装备,我们生产了2000多种换热器。”公司副总经理伍文明自豪地说。
放眼全国,以湖北迪峰为龙头的大冶市换热器产业集群举足轻重。该产业集群年总产值161.73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8%。就在上月,大冶市换热器产业集群跻身2025年度湖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行列。
迪峰公司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一家做农机电动机的县办企业。改革开放后,公司董事长伍佳元完成企业改制,逐渐扎根到换热器这一细分领域。
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迪峰公司一度被卷入“内卷式”竞争。
随着换热器市场需求的扩大,公司一些职工纷纷走出去创业。几乎一夜之间,黄石兴起20多家换热器企业。“大家共抢一碗饭,伤害自己也伤害行业。”
伍佳元对此作出回应:向银行贷款建设企业技术实验室。随着新产品接连上市,奠定了迪峰换热器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然而,真正让当地同行一致将迪峰公司视作龙头的,还是伍佳元主动让出市场这件事。
早年国内换热器生产设备技术落后,关键核心部件被国外垄断。经过多年攻关,迪峰公司成功解决了船用柴油机增压空气冷却器等“卡脖子”难题,公司还参与制定、实施相关国家标准,加速国产化替代,并顺势抢占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随着这一“高精尖”技术转化为国内行业的成熟产品,迪峰公司主动将该产品市场份额缩减到不足10%,转而将精力投入到空分压缩机等新产品上。
“老大哥”让出赛道,这让大冶斯瑞尔换热器公司等企业加速赶上。斯瑞尔公司成立于2007年,创始团队成员来自迪峰公司,凭借成熟的技术团队和过硬质量,迅速在换热器行业站稳脚跟。
公司营销副总董向良说,在传统制造行业,由于发展初期没有市场支撑,中小企业很难有底气和实力开展科技创新,最稳妥的方式就是争取在成熟市场中积累成长。
这些年,迪峰公司一路开辟新赛道,陆续进军航天航空、国家工程等领域,围绕“双碳”背景持续攻坚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与此同时,斯瑞尔公司则深耕空分压缩机领域,其自主研发的绿色高效翅片式气体换热器实现在同等条件下,产品寿命比同行高出15%至20%。今年上半年,公司产值同比增长10%,创下了近年新高。
手记
当价格战成为唯一竞争手段,行业生态将陷入慢性自杀的窘境。迪峰公司以其成长为“链主”企业的经验证明:内卷不是宿命,而是转型的信号灯。
从一家生产农机具的县级小厂,到配套全球巨头的百亿产业集群,大冶换热器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一部专精特新企业群星闪耀、创新驱动链式发展的生动教材。
从“抢蛋糕”转向“做新蛋糕”,从“同质厮杀”转向“差异制胜”,企业只有重构价值曲线才能打开蓝海,不断创造新的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