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曹磊
摄影记者 萧颢
通讯员 王璐 陈雪莹 姜勇 王苗
一阵瓢泼大雨过后,华英村连片的水稻田显得愈发翠绿好看了。
56岁的冯胜利慢步走在绿油油的田垄之上,认真扫视着两侧的稻田,眼中满是憧憬。
冯胜利在家乡构建起一座现代化的生态庄园
从2017年回到蔡甸老家开始返乡创业,到2019年筹备成立好时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冯胜利一直将“建设美好故乡”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一路坚持至今。
种好粮、栽好树,帮助农户们收好果……冯胜利带领团队一起在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柏林村的秀美土地上,构建起一座现代化的生态农场和休闲庄园,以“农业+文旅”的形式帮助更多乡亲们获得就业机会,履行一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完成自己最大的心愿。
建筑能人带着农业情怀返乡创业
刚刚下过一阵势如破竹的过云雨,每一株绿油油的稻苗身上,都挂上了晶莹的水珠,愈发显得生机勃勃。
“工作有点累的时候,我就会到这里走走,看看田里的花、果、水稻,到树林下面跟鸡、鸭、鹅逗逗趣儿,舒服!”走在故乡的田间小路上,冯胜利发自内心的舒适感,像极了50年前奔跑在门前泥土上的畅快:这位情怀满满的创业者,对这片故土爱得太深沉。
冯胜利在水稻田里查看长势情况
时间拨回到34年前的1991年夏天,从武汉城建学校毕业的冯胜利进入中建三局工作,开始了自己在建筑行业里长达30多年的打拼。
因为能力出众,冯胜利在两年后跟随心中的创业冲动,开始了自己在武汉、上海、深圳等地持续的奋斗,获得了人生的成功。
可是,在他乡的创业路上越接近成功,心中对故乡的牵挂之情就越重。“过去几十年里,每一次回到蔡甸、回到柏林,看到大片撂荒的土地,心里就有些失落。”冯胜利回忆说,他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在合适的时候回乡创业,为家乡的面貌、乡亲的生活能够变得更好,出一份力。
冯胜利带着对故土的眷恋与牵挂返乡创业
于是,冯胜利与创业团队多次回到家乡考察,最终在返乡创业投资建筑、农业等项目上达成一致,为家乡带回来了令人期盼的“好时节”。
授人以渔带动6个村300户增收
“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也可以说是一名纯正的农民。”站在“好时节”的农田里,冯胜利颇具深意地回味起了少年时期的务农情景:“13岁开始做农活儿,耙田、平田、插秧、耕地,啥都能干。”言语之间,冯胜利对过往的田园生活满是欣慰:“毫不夸张地说,虽然当时年纪小,却已经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也许正是这一段青春期里留下的深刻记忆,让冯胜利对家乡的农业、农村、农民抱有浓郁的情怀。在通过建筑行业的打拼积累了人生财富以后,毅然选择返乡创业,在和美乡村里圆梦。
于是,从2017年在张湾街流转撂荒的土地开始,冯胜利向自己热爱的一方故土倾注了所有的热情、精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好时节生态农业公司蓬勃发展,形成了水稻、玉米等主粮种植、多种淡水鱼养殖、生态鸡鸭鹅等家禽养殖,以及果木种植、休闲观光农业等多元化、多方向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企业。
好时节生态农业公司的现代化基地
如今,冯胜利在家乡的土地上正在进行多元化发展。其中,好时节生态农业公司为武汉野生动物王国供应多样化的营养饲料、生态景观维护,同时帮助当地村民到动物王国从事各项工作。在冯胜利的返乡创业带动之下,张湾街道包括柏林村在内的6个村湾,合计近300户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创业、家庭增收。
助学投资全方位反哺家乡变更好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冯胜利始终坚持以最根本的“出路”问题为导向,竭力为乡亲们谋求一个,能够在未来生活得更好的希望和机会。
于是,在返乡创业之初,冯胜利就以助学、扶贫、投资等方式,全方位反哺家乡,“让生我养我的家乡变得更好”。
选择返乡创业的冯胜利满怀着农业情怀
记者了解到,从2015年开始,冯胜利就一直坚持每年捐赠4万元,资助柏林中学十余名贫困生,给予了孩子们极大的鼓舞和成人成才的信心。
近几年里,冯胜利在得知柏林中学因为资金不足而无法进行校园环境改造的情况之后,冯胜利又毅然决定对柏林中学捐建水塘改造、主干道刷黑等13项工程,共计捐款110万元。
同时,为了给家乡的中小学生有一个劳动实践和在学习闲暇之余释放情绪精力的场所,好时节公司申请挂牌“蔡甸区科普教育基地”,专门向学生们开放了一系列劳动现场及相关特色课程,帮助大家全面发展。
冯胜利对家乡的未来充满期待
寒暑交替,岁月流转。冯胜利和他创立的武汉市好时节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仅促进了自身的经济增长,还有效带动了家乡的产业发展和乡亲们的就业增收。2024年,好时节公司也被评为“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面对未来,冯胜利说,好时节公司将继续以“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为引导,为家乡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