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低人一等座”引发热议,这一现象着实值得深思。不能简单地将乘客的不满视为矫情。这些所谓的“低人一等座”,在空间、设施等方面与其他座位存在明显差异,给乘客带来了不公平的体验。乘客们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对出行权益的合理诉求。高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应确保每一位乘客都能享受到基本的舒适和公平。这种差异待遇不仅影响乘客的出行感受,也可能损害高铁服务的形象。相关部门应重视这一问题,及时改进和优化座位设置,让每一位乘客都能在高铁上感受到应有的尊重和舒适。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期,不断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称,购买了高铁一等座车票后发现座位被安排到了商务舱车厢内,本来以为捡到便宜,结果发现座椅和商务舱内的其他座椅明显不同,有些尴尬。此外,实际乘坐感也很不好,不仅中间没有扶手,靠背也无法调节。不少网友将这些座位戏称为“低人一等座”,吐槽坐在这样的座位上很尴尬。
设在商务座车厢内的一等座。 来源:网络截图
8月1日,记者拨打了铁路12306客服热线。客服人员表示,出现这一情况是由于部分列车编组时会有“混座”情况,即商务座与一等座混合在同一车厢内。客服人员解释,部分列车在编组时可能额定不能设置这么多商务座,所以就出现了“混编”情况。(据8月2日纵览新闻)
这种“低人一等座”到底是便宜还是坑,不同的网友看法不一。有网友说,这好比顾客定了大厅散座,结果被安排到了豪华包房,但却在角落里,桌椅也没别人豪华,所以心理不平衡了,但是包房里本来就人少,安静,也算是服务提升了;但也有网友说,这不是坐在豪华包房里,这是蹲在豪华包房里,还不能动弹的那种,环境是安静了,但人也不舒服啊!
乘坐高铁,不同座席对应不同价格与服务,这是基本常识。花了一等座的钱,却没享受到一等座应有的体验,乘客自然会感到不满。从一些网帖中可见,这些位于商务车厢的一等座,确实与标准一等座有明显差异。这样的安排让这些乘客既无法享受商务座的私密空间与全功能座椅,又因身处商务车厢承受着无形的心理压力,当商务座旅客喝着咖啡时,就在旁边的“插班”一等座乘客却连座椅靠背都不能调,这种对比产生的心理不适,本质上是对消费公平的质疑,不能简单视为是乘客矫情。
有人或许会说,不过是坐几个小时的车,何必如此计较?但消费者权益无小事,“一分钱一分货”是朴素的价值逻辑,既然付了相应票价,就理应获得匹配的服务。高铁作为中国名片,硬件水平早已世界领先,服务软实力更应与时俱进,不能为了自己的“编排”上方便,就随意牺牲用户体验。即便受客观条件制约,也应提前告知消费者,让其在购票时自主选择,而非在乘车时才发现“货不对板”。
解决问题的办法,藏在对服务细节的重视程度里。一方面,铁路部门应优化列车编组方案,尽量减少“混座”现象,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若无法避免“混座”,应提前在售票系统中明确提示,给予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对于已购票却遭遇此类问题的乘客,应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如及时调换座位、给予一定补偿等。真正的服务升级不在于车厢有多豪华,而在于能否让每个乘客都感受到被平等对待。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中国高铁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从速度到质量的跨越。站在消费升级的新起点,乘客的诉求应该成为推动服务精进的动力。避免“低人一等座”的尴尬,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技术革新,只需把“乘客体验不打折”的承诺落实到每个座位的设计、每趟列车的编排中。真正公平周到的服务,应该将用户感受放在第一位,绝不会让用户为“将就”买单。
上一篇:儿子放弃北大报考西湖大学,母亲:他希望投身半导体材料研究,科研报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