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警方回应 14 岁少女被殴打一事,却未能令人信服。从媒体角度来看,整个回应过程存在诸多疑点。一方面,回应的内容过于简略和模糊,未能详细阐述事件的经过、调查的进展以及对涉案人员的处理情况等关键信息,让公众对事件的了解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警方的态度和语气也显得较为敷衍,没有展现出应有的严肃和负责,难以消除公众的疑虑和担忧。这种不透明、不负责的回应方式,不仅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也损害了警方的公信力。
极目新闻评论员 纪平
8月4日,江油公安通报一起未成年人在校外被辱骂殴打事件。4日下午,江油市公安局工作人员就事件处理进程、伤情鉴定、如何处罚施暴者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网络视频截图
警方通报截图
这起霸凌事件的视频让无数人揪心,受害者赖某某蜷缩在地忍受暴力对待,施暴者的嚣张与围观者的冷漠,令人触目惊心。而画面中的人,基本都是稚气未脱的少年,小小年纪为何如此残忍和冷漠?这些孩子究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个个问号让人觉得愤慨又沉重。
与以往多次类似事件一样,此次警方在视频广泛传播、舆论发酵后才发出通报,即便通报中表示,全部涉案人员均已到案,但难免给人一种“不闹大不处理”之感,警方积极回应公众提出的关键疑点,态度值得肯定,但处理过程中的短板仍引发诸多疑虑。
最显眼的疑问,集中在处理时间的漫长上。受害者7月22日报警,8月4日案件才有通报。警方称因涉及人员多,多方查找后于8月2日才传唤完所有涉案人员。可参与霸凌的多是当地的未成年人,且与受害者相识,按理说锁定身份、联系监护人并非难事。为何传唤耗时长达十几天?这让人对警方的调查效率产生质疑:如果没有这段在网上疯传的视频,这起事件会不会被轻描淡写地搁置,成为受害者心中又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其次,伤情鉴定的拖沓同样令人费解。警方工作人员称鉴定有法定时限,结果在8月3日才得出,却对具体何时启动鉴定含糊其辞,只说“不太清楚”。伤情鉴定是案件定性的关键依据,第一时间鉴定能确保伤情原始状态,为后续处理提供准确信息。这不仅关系到对施暴者处罚的轻重,更是对受害者权益的重要保障。拖拖拉拉的鉴定,不仅可能影响对伤情恢复情况的准确判断,还可能延误案件处理进度,让受害者家属在等待中备受煎熬,让公众对处理的公正性和及时性难以信服。
其三,受害者家属透露的信息令人揪心,赖某某此前就多次遭受同一伙人的霸凌。那么,之前的欺凌发生时,家属是否报过警?警方是否介入处理过?如果有过处理,为何没能阻止悲剧的再次上演?是批评教育流于形式,还是对施暴者的约束根本没有落到实处?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新闻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指出,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这警示我们,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必须建立更有效的预防机制。
可在现实处理中,“未成年”这三个字常常被异化为施暴者的“免罪金牌”。一些地方在处理未成年人违法事件时,总抱着“孩子还小,不懂事”“反正法律规定不予处罚”的心态,处理过程敷衍迟疑,处罚力度避重就轻,甚至出现“不闹大不处理、不上网就冷处理”的现象。这种态度看似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实则是对违法者的纵容,不但让受害者陷入反复被欺凌的悲惨境地,更会让欺凌者产生“年龄小就能肆意妄为”的错误认知,埋下更大的社会隐患。
江油警方此次”从重处罚”的做法值得肯定,但也不能止步于当前的通报结果,一方面,加强对罪错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形成有效震慑,对于接受治安处罚的刘某甲和彭某某,要持续关注其矫治教育的成效,而对于责令监护人严加管教的其他人,也要监督监护人履行职责,确保“管教”到位,不可轻纵。另一方面,也需对案件处理过程中的疑问作出更清晰的回应,让处理过程晒在阳光下。此外,更要回溯过往,彻查此前的霸凌事件为何未能有效制止,是不是存在处理不到位的情况,如果存在的话要及时反思和追责。
更关键的是要建立常态化的未成年人欺凌干预机制,从学校、社区到公安部门,形成联动合力,对苗头性的欺凌行为及时介入,绝不姑息,让欺凌者本人及其监护人,都能真正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严重错误,发自内心地改过自新。
真正的未成年人保护,从来不是对违法者的无原则宽容,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明白,法律的底线不容触碰,年龄绝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只有让施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让受害者得到及时的保护与慰藉,才能让“未成年”这三个字,真正成为守护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盾牌,而不是欺凌者肆意妄为的保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