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是关乎国家全局的关键任务。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应切实体现在政策制定和规划编制的每一个环节中。
回顾过往,民众的智慧不断为国家发展注入活力。在“十四五”规划编制期间,一位网友提出的“互助性养老”建议成功被纳入其中,这一建议源于民众对身边养老难题的深刻洞察,为我国养老事业开辟了新路径,让无数老年人从中受益。党的二十大征集到超过850万条建言,民众积极参与,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出谋划策。如今,在“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逾311.3万条网民建言纷至沓来,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汇聚成推动国家进步的强大力量,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所蕴含的无穷创造力和智慧。
人民群众处于改革发展的第一线,对政策的感知最为直接和深刻。广大人民群众每天经历着生活的琐碎与艰辛,对民生问题有着切身体会,也因此能提出最接地气、最具实际价值的解决办法。例如,在一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居民们根据自身生活需求,提出了合理规划停车位、增设社区活动中心、优化小区绿化等建议,这些建议从居民的日常生活出发,使得改造工程更贴合民众需求,真正做到了惠民利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农民们凭借对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了解,对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了独特见解,他们建议引进适宜本地生长的特色农作物品种,发展生态养殖,开展乡村旅游等,这些建议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明确方向,让规划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问计于民,绝非仅仅是收集建议那么简单,其核心在于凝聚民心、激发民力。当民众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重视、被采纳,内心会自然而然地涌起一种主人翁意识,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各地政府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这一做法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无数贫困家庭在政府和自身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摆脱贫困,迈向新生活。这种由问计于民所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推动国家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
展望“十五五”,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践行问计于民的优良传统,从群众的期盼中精准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政策的着力点。在教育领域,关注偏远地区孩子的教育公平问题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力度,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教师待遇,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在医疗方面,积极倾听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声,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譬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生态环保领域,积极吸纳群众对身边环境治理的意见和建议,鼓励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和监督,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治理水污染,让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大幕已经拉开,我们要深入基层、广开言路,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深度融合,搭建更加便捷高效的民意收集平台,让每一位民众都能轻松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汇聚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精心绘制出一幅既符合国情又顺应民意的“十五五”发展蓝图,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易傲翔(宜昌夷陵)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