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熊河风景区植被葱郁茂密,山水相映成趣。
枣阳城区鸟瞰图。
湖北福智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冷藏半挂车、罐式运输车等产品出口海外。
枣阳宁丰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中部地区高端家具装饰板材链主企业。
“枣阳皇桃”打造百亿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枣阳“七馆合一”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7月底,赛迪顾问发布2025赛迪百强县榜单,枣阳市以全国第73位的排名实现历史性突破,较2024年再进一位。这是自2017年以来,枣阳第八次跻身全国百强,七年累计攀升26位。
这座“不沿江、不靠海”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在自力更生、艰苦打拼中持续争先进位,勇当湖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县域百强,就要有百强的担当!”襄阳市委常委、枣阳市委书记杨晶话语铿锵。枣阳坚决落实省委七大战略部署,以“千亿突破、百强进位”为目标,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汽车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三大根植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襄(阳)南(阳)随(州)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钢铁锻骨 千锤百炼铸就产业脊梁
产业是经济的脊梁,枣阳人以“勇当前锋”的血性攻坚克难。
湖北隆胜四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水性电泳涂料实验室内,研发团队正全力突破被国外垄断的高端电泳漆涂料核心材料——微凝胶树脂。
该公司与武汉工程大学合作立项,努力“啃”下这块“硬骨头”。目前研发工作正在纵深推进,为二期建设产值倍增奠定基础。
5公里外,湖北飞龙摩擦密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一个个碳陶刹车片鱼贯而出。全国每5辆商用车中,就有2辆用的是“枣阳造”摩擦材料,市场份额彰显硬实力。
近年来,枣阳坚持“产业第一、项目为王”,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统筹“三线并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传统产业“智”造跃迁,立晋钢铁、飞龙摩擦等企业打造“智慧工厂”,汽车摩擦材料对接东风、北汽等企业实现关键转型;
新兴产业聚链成势,投资60亿元的双登储能项目已投产,投资89亿元的华润大力钒液流电站即将建成,投资30亿元的中电建制氢制氧项目开工建设,枣阳正在加速形成全省储能高地。同时正在招引氢能汽车项目串联产业链;
未来产业抢滩布局,依托正在建设的通航机场,开发“低空+应急”“低空+物流”等场景,布局无人机生产等低空经济赛道。
从革命年代的血性,到今日产业攻坚“头拱地、嗷嗷叫”的拼劲,枣阳人骨子里的硬气从未改变!
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5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6家,产业脊梁日益坚固,发展势头如火如荼。
枣阳市委提出,作为全国百强县,要将干事创业的成效切实体现在“两资三能”提速与发展能级、速度、质效、后劲的提升上,确保务本务实“干有实绩”。
黄金“链”变 “旱尖子”挑起百亿“果篮子”
农业是枣阳的“看家戏”。作为全省重要粮仓,枣阳始终扛牢粮食安全重任。
面对水资源紧缺挑战,枣阳坚持“开源节流”双管齐下。
枣阳广辟水源,主客水并举,实现了“三水润枣”。截至8月4日,全市年度供水调度累计3.25亿m^3。其中水库放水1.97亿m^3、大岗坡、石台寺等泵站提水1.08亿m^3、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向枣阳境内调水0.20亿m^3。
同时,枣阳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循环农业,全力提升粮食单产。
“我们用全省1/30的耕地贡献了1/20的粮食产量,让‘中国碗’盛满更多‘荆襄好粮’。”多重努力下,枣阳粮食总产连续14年稳定在120万吨以上,位居全省第二。
甘泉润沃土,特色产业兴。依托水利工程释放的资源红利,素有“旱包子上的旱尖子”之称的枣阳,将自然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抗旱性强、附加值高的桃产业为突破口,生机勃发。
目前,枣阳桃树种植面积达35万亩,年产鲜桃55万吨,涵盖40多个品种,规模稳居华中第一。
枣阳以标准化种植筑牢品质、智能化加工延伸链条,推动农文旅电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实现规模效益双跃升,预计今年桃产业综合产值将突破百亿元大关。
把产业做起来、把附加值提起来,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枣阳皇桃”已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搬不走、稳得住”的富民产业。
在百亿级“枣阳皇桃”产业链的领先冲锋下,“枣北黄牛”“枣阳皇鸽”“枣阳黄酒”特色矩阵梯次跟进。大别山精神化作一根扁担——一头劈开“旱尖子”的宿命,一头挑起百亿“黄金链”!
磁场效应 贴心服务涵养发展沃土
一个地方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
枣阳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契机,引导干部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效能上,全力打造全周期服务、全链条协同、全社会参与的一流发展生态。
7月7日,湖北锂盾新能源材料产业园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从签约到开工,枣阳经开区“帮代办”团队提供全周期服务,保障25亿元项目顺利推进。
“作为楚商返乡代表,选择枣阳,既是乡情驱使,也是产业契合,更是营商环境暖心。”总经理隗山林点赞家乡。其项目与本地硕悦电子形成“技术咬合”,集群优势凸显。
像隗山林这样的返乡企业家并非个例,不少楚商带着项目、资金、技术回归枣阳创业兴业,这正是当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生动佐证。
刀刃向内改革,枣阳搭建“枣事早办”综合服务平台,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群众常办服务事项291项,共精减环节200个,精减材料832份,精减时限2568天。“宁可数据跑断腿,不让企业多等一分钟!”
大别山精神润泽下,枣阳笃信“抓民生就是抓发展”。
城市“会呼吸”、路网“强筋骨”、健康“直通车”、教育“均衡键”,用民生实事暖市民心头;“七馆合一”文化地标崛起、农村寄递物流中心打通电商“最后一公里”、乡村充电桩普及保障“电车下乡”,“零距离”公共服务提升市民幸福成色。
从产业战场的硬核突破到田野乡间的黄金蝶变,从政务服务的极速效能到民生关切的温暖回应,枣阳这片“不沿江、不靠海”的热土,正以百强县的担当,用“拼、抢、实”的作风,奋力挺起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钢铁脊梁,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襄阳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坚实力量。
策划:望少辉 罗光锋
组稿:胡舒丹 李晓军
图片:李 明 钟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