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婧
三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把三大精神转化为支点建设的强大动能,需要形成内化于心的认知聚合力、外化于行的发展攻坚力、固化于本的制度保障力。
以价值共识内化于心
精神的弘扬,始于深刻的理解与科学的阐释。湖北作为科教大省,省内高校作为理论研究的高地,承担着为三大精神寻根铸魂的重要使命,其重要任务是为支点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武装。比如,“能级跨越”需要的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提升;“美丽湖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其本身就是一项极具价值导向的战略。两大战略的推进,尤其需要深刻的价值论证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我们要以更加宏观的视野,将三大精神置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宏大坐标中,系统阐释其蕴含的“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人民至上”这一价值立场、“团结奋斗”这一制胜法宝,形成湖北应对一切风险挑战、推动支点实力整体提升的深层逻辑。要深刻揭示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转化的内在机理,系统回答为何支点建设“必须”也“必然”要以三大精神为强大思想武器,为全省上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提供强大的学理支撑。
精神的共鸣,源于直击内心的历史场景与情感力量。遍布荆楚大地的革命旧址与纪念场馆,共同构成了一个可视可感的湖北“精神标识矩阵”。要通过对历史物证、文献档案的具象化承载和场景化再现,让精神活起来。从大别山的一面铜锣,到抗洪大堤上的一块“生死牌”,要善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文物“开口说话”,让三大精神蕴含的“坚守信念”“万众一心”“生命至上”等核心内涵,转化为全省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自信,为“文化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最生动的现实载体,凝聚起全社会最广泛的价值认同。
以生动实践外化于行
精神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推动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经营主体,是精神力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主阵地,要将精神内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用发展的成果检验精神弘扬的成效。将大别山精神的“不胜不休”转化为“产业倍增”的拼劲,将抗洪精神的“顽强拼搏”转化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韧劲,将抗疫精神的“尊重科学”与“举国同心”内化为推动“区域联动”和“枢纽提能”的强大合力,将精神力量实实在在地体现为“七大战略”的推进速度和“七个能力”的提升质量,三大精神才是真正从历史深处走进正在进行中的现实。
精神动能精准作用于支点建设实践的各条战线,关键在于打通壁垒,构建定向精准、循环畅通的转化机制。正在实施的“科创引领战略”作为湖北支点建设七大战略之一,要通过科创引领与精神赋能双轮驱动,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其关键在于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深化联动,打通壁垒。要将抗疫精神中“尊重科学”的求是态度和“举国同心”的协同理念,具象化为跨领域、跨学科的联合攻关,贯穿到攻关实践的全过程。要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揭榜挂帅”等方式,深化“以平台攻项目、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促创新”模式,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精准对接,将科创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以建章立制固化于本
构建驱动精神力量转化的长效机制,必须固本强基,优化制度供给,营造良好环境。
强化省级统筹,确保支点建设航向的高度统一。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常态化议事机制,推动全省弘扬精神、服务发展的战略规划落地,统筹重大项目布局,协调解决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问题,确保全省上下思想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统一。
创新评价体系,确立服务全局发展的绩效导向。发挥指挥棒作用,完善对三大精神弘扬工作的评价机制,摒弃仅看活动数量、论文篇数的传统模式,着力构建包含理论创新度、社会影响力、群众满意度与发展贡献度在内的复合型指标体系。特别是将精神弘扬对地方营商环境改善、重大项目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等方面的实际贡献,作为评价各地各单位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树立起通过弘扬三大精神有效服务支点建设的鲜明导向。
优化干部生态,锻造堪当时代重任的干部队伍。要进一步优化选人用人机制,遵循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激励担当的干事创业生态,将弘扬践行三大精神的实际表现,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着力培养和锻造一支既懂理论,又善转化,更能扛起发展重任、能担当的干部队伍,为支点建设提供最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