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忘了时间的钟
陈佩斯的电影《戏台》一出,令人大吃一惊,不禁让人想起多年前那段经典的小品时代。他再一次把艺术讽刺推向了一个新的极限。影片中,洪大帅(姜武饰)这一角色,究竟在讽刺什么?他那“戴绿帽”的形象,难道是在揭露一段久远的春晚恩怨,还是对如今艺术圈中那种集体“吃饺子”心态的嘲讽?
20多年前,陈佩斯与央视之间的官司无疑改变了中国小品的格局。如果没有那场官司,赵本山是否能一举成名并拿下“小品王”的头衔,尚且难说。然而,陈佩斯与朱时茂的经典小品,在没有伦理梗和残疾梗的情况下,依然打动了一代观众。可惜,在事业的巅峰期,由于与央视的诉讼,他们在春晚的舞台上悄然消失,这为赵本山提供了登顶的机会。赵本山吸取了前辈的教训,但无论如何,他也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20年后,赵本山也在某导演的压力下,被“赶”出春晚舞台,但此时他已经不再依赖春晚的光环。而陈佩斯,早年面临事业的滑坡和生活的艰难,连为孩子凑学费都成了困境。
这就是为什么,陈佩斯在《戏台》中反复强调“活着”二字。他在电影中扮演的班主,不得不在地头蛇刘八爷面前低头,甚至为了生存,做出许多违背原则的妥协。无论是让大嗓儿(黄渤饰)替代重要角色,还是让楚霸王为生存牺牲掉自己的原则,陈佩斯用这些桥段传达了一个信息:为了活着,有些人宁愿放弃尊严。就像现在,许多艺人为了站稳春晚的舞台,不得不集体喊“包饺子”,无奈又心酸。
而洪大帅,手里握着生死权利,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是一个莽夫,文化水平低,唯一的信仰便是“枪杆子出政权”。即便他是草包一个,想进京城也打不进,可他手中有枪,别人就不得不低头。洪大帅信任自己身边的乡亲,对他们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对于外人,规矩却毫不留情。为了纪念死去的兄弟,他甚至强迫戏班改戏。就像《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你可能会觉得他有些坏,却也有种不可忽视的魅力。如果你是他身边的人,恐怕连村里的狗都会提拔。但是,一旦他掌握了生死大权,对不认识的人而言,他便是无情的暴君,别无选择,只能低头。
至于金啸天这一角色,真是极具复杂性。你说他是个坏人,他有抽大烟的习惯,生活堕落;你说他是个情种,他转眼间就和思玥发生了关系;你说他没本事,他上了台,观众却为他震惊不已。金啸天代表的是那一类矛盾重重的人物,既有魅力又充满缺点,让人百感交集。
影片中的大嗓儿(黄渤饰)也许是许多人最有共鸣的角色。他出生贫寒,连个名字都没有,因为一次误会被洪大帅看中,给了他一个上台的机会。尽管他在戏台上的表现常常混乱,但毕竟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哪有机会像那些剧团小孩一样接受正规训练?大嗓儿不懂艺术,却懂得生存之道,他对洪大帅充满感激,因为这个“恶霸”是他唯一能依赖的人。
戏台上的人们都在为活命而挣扎,不得不迎合洪大帅的意志,而大嗓儿是唯一看透了生存意义的人。他明白:活下去,首先要填饱肚子。如果没有包子,艺术家们还能谈什么艺术?而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家”,他们的嘴里喊着“戏比天大”,却从未意识到,肚子里没有饭,怎么谈得上艺术?
电影的结尾,陈佩斯把“市场化”的妥协写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徐志胜的戏份上,几乎没有任何实际内容,粉丝们看了只会失望。陈佩斯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为艺术坚持到底的青年,他为了生存,也不得不顺应市场潮流,接受变化。
从电影创作的角度来看,《戏台》并没有完全摆脱话剧改编电影的老毛病。前半部分节奏稍显拖沓,结尾则显得有些仓促。演员们的台词虽然有深度,但也难免有些多余。然而,这部影片仍然是这个暑期最有良心的作品之一,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