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文俊 陈熹 实习生汪子凌)8月20日,我省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篇”,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勇慧介绍,华中科技大学紧密对接湖北省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助力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据介绍,华中科技大学集聚院士20人、国家级科技人才800余人,累计为社会培养80万名高素质人才,其中40%留在湖北服务;牵头建成3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培育华工科技、华中数控等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牵头7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并列全国高校第二。
该校持续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集群,引育顶尖创新人才。通过建成包括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国家精密重力测量科学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四颗明珠”在内的一流科研平台体系,全链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化项目孵化”。同时,持续做实平台、做精学院、做强学科、做大成果,已实现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形成更高水平的跨学科跨领域集团军。依托国家级平台,“十四五”期间引育了100多位国家级科研人才计划入选者。
学校持续强化前沿领域布局,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制定并发布《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白皮书》,将国家战略需求转化为科研指南,自主设立基础研究、交叉研究和重大科技创新三大支持计划,近三年资助项目226项,投入经费1.6亿元,培育30余项国家级人才项目和多个重点平台。面向智能制造、光电信息、人形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积极谋划和争取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产出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71.36特斯拉平顶脉冲磁场刷新世界纪录、国内首台G6高分辨率新型显示喷印装备填补行业空白、七项成果助力北京冬奥会等。该校还大力推进医工交叉,加快光谷国际医学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医疗装备产业聚集高地,努力在医学诊断、脑机接口、智能微系统、手术机器人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已实现全球首款临床全数字PET产业化、全球首创心肌旋切技术、全球首个新型细胞化瓣膜投入临床应用等。
该校深入推进学研产用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校地协同,服务武汉“三谷”建设,面向“光谷”,聚焦光电材料与芯片等产业,支撑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建设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和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改革试验区;建设国家网络安全基地,提升网络安全领域基础研究能力;围绕国家区域战略,与地方共建10个异地研究院,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校企合作方面,实施“龙头企业对接计划”,与领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近三年共建两百多个联合研究机构,创建集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科技孵化为一体的合作平台。学校还持续完善转化体系,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深度参与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设湖北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华科大专区;构建“高校—平台—园区”创新协同生态体系,在光电子、医疗装备、智能制造、量子科技等重点产业布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联合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