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8月19日举行。一场全会,一次擘画,“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强音回荡在长江之畔。这不仅是江城发展的路线图,也关乎战略支点的坚实程度,更关乎千百万武汉市民的日常点滴。
深情厚望,重如千钧。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武汉的殷殷嘱托,是武汉破浪前行的最大底气,也是最根本的考题。答好这张卷子,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全市上下能否将源自内心的感动与振奋,转化为肩头的担当和脚下的行动。
担当首先是一种清醒的认知。看清武汉在湖北支点建设中的“棋眼”位置,明白“龙头”不是位置而是责任,“走在前列”意味着必须敢闯别人没闯过的关、趟别人没蹚过的河。这要求我们的干部既要“上接天线”,深刻领会国家战略意图;又要脚踏实地,精准踩准城市发展的每一个步点。
如何让担当成为风尚?需要让奋斗者吃下“定心丸”。全会通过的《中共武汉市委关于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奋勇争先推动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导向十分鲜明即让那些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有舞台、受重用;让那些“躺平者”躺不住、“观望者”没市场。这需要一双“慧眼”,精准识别谁在改革深水区里真扑腾,谁在创新发展上真亮招,谁在为民服务上用真情。考核的“指挥棒”必须更加科学,既看显山露水的“显绩”,更看泽被长远的“潜绩”。要为实干家撑腰,让探索者无虑,真正形成“干部为事业想,组织为干部想”的良性循环。
光有愿望不够,还得有“硬肩膀”。新时代的大武汉,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科技创新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超大城市治理如何更聪明、更智慧?文化软实力如何化为发展硬支撑?江城武汉人如何能对城市建设更满意?这无一不考验着干部队伍的“真本领”。能力的提升,等不来、盼不来,只有在干中学、学中干,在破解一个个难题中积累真知,在和群众打交道中历练。要创造条件让干部跨领域、跨层级历练,拓宽视野,涵养格局,避免成为“井底之蛙”。一支既有担当之勇、又有成事之能的队伍,才是武汉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
我们一切的落脚点,终究是要回归到“人”,最终落脚到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干部的担当作为,发展指标的攀升,如果最终不能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可盼的幸福生活,那就是镜中花、水中月。无论看上去多么高大上,群众却永远不买账。因此,干部最大的担当,不应该只是写了一份完美的报告或者完成了一次出色的调研任务,更应该是心怀“万家灯火细微处”的为民情怀。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的阵痛,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化解;每一件民生小事,都要当作大事去办。从一个养老床位、一个公益性岗位,一个托管班、一个江城驿站、一片口袋公园、再到一所公办园和托育所,这些都是我们干得好不好,群众认可与否的关键所在。担当落到了实处,人民的笑容就更自然。
“江城奔涌千帆竞,重任千钧再启航。”武汉的今天,源于历史上千万人的共同奋斗;武汉的明天,更需每一个奋斗者挺身而出。让我们把嘱托刻在心上,把担当扛在肩上,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实干铸就辉煌,共同谱写“让人民满意”的武汉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东(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区委社会工作部 )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