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能与“假国企”签下百亿大单,更该反思自身的“招商失守”。
▲西安航投未来能源产业链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图/湖北卫视视频截图
文| 羽木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一家名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的机构,因涉嫌假冒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然而,其旗下公司却在今年1月与湖北随州签署百亿项目。8月22日,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已关注到此事,目前正在核实情况。
一个协议投资额达158亿元、承诺年营收超300亿元的 “超级项目”,合作方竟是个冒牌货。这样的真相,令人震惊,也颇有几分黑色幽默的意味。特别是签约仪式当天,当地主要领导均到场,且政府承诺,“当好保姆、保镖、保安”,将项目打造为区域发展新引擎——对比之下,更显讽刺。
诚然,与之前一些被曝光的“假国企”“假央企”相比,此次涉事企业在操作手法上更隐秘。比如,其“母公司”首先是炮制了一个足够唬人的名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然后下设一级控股平台,成立全资子公司;再由这些子公司直接投资地方政府项目,或参股其他多个行业的公司,介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项目。
这种层层嵌套的架构,若不做彻底的股权穿透和源头核查,确实容易让人被“国企背景”的表象迷惑。但套路再隐蔽,也绝非无迹可寻。地方政府能与之签下百亿大单,更该反思自身的“招商失守”。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该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用时28天,当地曾对外标榜创造了重大项目落地的“随州速度”。
一方面,在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项目的高效落地既是确立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也能成为对外展示地方营商环境的一个样本。但另一方面,百亿级的项目竟然如此快速就达成签约,也容易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尴尬,压缩必要的尽职调查、资质核验、可行性评估等程序,从而给“假国企”以可乘之机。
事实上,纵观这些年曝光的一些“假项目”,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项目规模大,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二是多属于一些新兴产业,如前些年的新能源车,这次的航空航天等。这些特点,其实是被“骗子们”精心打造的。因为其精准迎合了地方政府追求大项目、渴望抓住产业风口的政绩冲动。
但一而再的事实证明,地方政府在抓项目的过程中,若被政绩冲动支配,很容易“利令智昏”,最终要么增加项目“烂尾”风险,要么加大被骗概率。而这般 “被骗”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沉重,不仅耗费的土地资源、前期投入的财政资金难以收回,更会透支政府公信力。个中教训,不可谓不深。
因此,这起事件无疑又一次提醒,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必须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优先,从形式审查转向实质审查,从事后追责转向全程风控,避免被“假国企”“假央企”肆意套利。
比如,升级审核机制,不能只看表面的工商信息,必须建立“穿透式核查”流程,追溯股权源头、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让“假背景”无所遁形。且招商引资竞争越是激烈,越是大项目,越应该保持理性,多些全方位的尽职调查,别被“骗子们”钻了空子。
就此事来看,如今“骗子”公司的真身已经败露,需要给社会一个交代的,还不止一地。如媒体统计,涉事“假国企”旗下的投资平台直接对外投资公司达10家,其间接参股的企业达405家,分布在全国多个省份。据此,相关地方都应该来一个全系统查询和清理。
同时,对已发生的虚假招商项目,也应启动责任追溯机制,严查是否存在失职渎职行为,是否存在利益输送问题。唯有让决策者和执行者都感受到问责的压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政绩冲动与“骗子”的“双向奔赴”。
此外,源头防范也不能缺位。像这次的“假国企”,市场监管部门在接到举报后,就立即采取了相关措施,但相比“骗子”公司已经带来的恶劣影响,还是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如何从登记端就给“李鬼”设好卡,或仍需有更周全的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