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爱飞客极客公园科普基地研学式科普
荆门市社科知识下基层活动
农村社科市集中的有奖知识问答
团结社区省科普基地的VR体验馆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邹雪莱)近年来,在湖北省社科联的指导支持下,荆门市社科联高度重视社科普及创新发展,着力推动社科普及工作从线下向线上拓展、从城区向农村延伸、从“单向宣讲”向“互动体验”升级,打造了一批可亲可感、易知易懂的社科宣传普及新场景。
聚焦“数智化”建设,让社科普及在云端上多姿多彩
顺应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潮流,荆门市社科联全力推进“数智化”科普基地建设,打造以10家省级社科普及基地为引领、45家市级社科普及基地及直属社科类社团为支撑的数智型社科普及矩阵,充分发挥数智化在打通科普价值链、构建科普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
荆门市博物馆科普基地对6万多件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其中对695枚郭店楚简进行三维高清采集,并开发出“探秘楚简”线上科普教学游戏,利用数字沙盘、透明触摸屏、弧幕投影等数字设备,给群众带来全新体验。荆门市图书馆科普基地通过举办线上“赓续文脉·阅听经典”国学听书活动,收获了大批青少年粉丝。此外,各市级科普基地强化数智赋能,创作了《高桥皮影戏》《老莱子传说》《小小规划师》等200多件社科普及微视频,多件作品在全省比赛中获奖,极大增强了社科普及的辐射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聚焦“研学式”推广,让社科普及在互动中收获硕果
近年来,荆门市面向中小学生的研学活动蓬勃开展。市社科联抓住这一契机,全力推动科普“两个升级”,即将传统的青少年研学阵地升级为面向大众的社科普及基地,将传统的社科知识传播讲授过程升级为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锻炼成长过程。
爱飞客极客公园市科普基地致力于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和国防教育,创新推出“理论+实践”科普教育模式,打造了“极客启航 飞天逐梦”研学旅行,“未来机长”、“小小飞行员”夏冬令营及“红色航班”等科普品牌,每年吸引超10万名青少年参与研学;屈家岭屈陶科普基地通过黑陶制作、陶艺绘画、陶塑加工等研学体验项目,为青少年提供了亲近传统文化、感受陶艺魅力的学习平台;荆楚理工学院红色思政科普基地、岳飞城科普基地采用融合场景讲解与实践交流等研学方式,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市研学基地累计接待学生超过100万人次,形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社科普及研学品牌。
聚焦“内涵型”提升,让社科普及在实践中耕耘成长
社科普及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传播形式上的创新,更取决于高质量的内容。荆门市社科联紧贴中央、省市最新要求,精心制定年度普及知识内容,提炼党的创新理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中的新时代价值,严格把关宣讲展示内容质量,不断增强社科普及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把党的创新理论讲透。仅今年已来就开展了多场省、市“新春第一会”精神宣讲活动,听众超5万人,受到市领导多次肯定。把优秀传统文化说透。深入挖掘荆门非遗文化资源,举办非遗市集、非遗图片展、非遗讲座等活动,常态化组织省市基地讲解员宣讲员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宣讲优秀传统文化。梳理荆门历史文脉,提炼荆门文化符号,开辟《厚道说》栏目,宣讲“厚道荆门”城市文化。把时代精神谈透。组织小分队宣讲“三大精神”,与群众一块谈体会、讲感受、强信心,为支点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聚焦“走下去”传播,让社科普及在深耕中花开沃野
在荆门,有一支35人组成的社科理论宣讲“轻骑兵”队伍,既有“笔力”能讲解,又有“脚力”能下沉,他们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在社科普及下基层活动中,宣传讲授社科知识、农业种养技术,打通了社科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社科盛宴”。东宝区社科联“理论青年说”团队向社区居民宣讲致富案例和好人故事。京山三口堰村开展的田间社科市集活动,吸引了周边10个村的群众一大早前来“赶集”,文艺演、有奖问答等一系列充满烟火气、乡土味的活动让村民纷纷拍手。荆门市社科联还打造了非遗传承科普志愿队、心理健康咨询志愿队等5支志愿者科普队伍,常年开展面向基层的科普活动,每年开展活动40余场。其中,5名轻骑兵队员获评全省优秀回乡志愿宣讲员,“社科姐姐”志愿服务队荣获“湖北十佳社科普及工作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