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水网工程织牢抗旱保障线 ———记者直击工程调水现场
创始人
2025-08-30 09:47:12
0

引江补汉工程现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彭磊 摄)

群山环抱之中的王家冲水库,植被繁茂,水库水质清澈。(受访单位供图)

引江济汉工程航拍图。 (沙洋县委宣传部供图)

迎战大旱长旱连旱,湖北迅速行动!8月22日12时,省防办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充分预估可能出现的跨季乃至跨年旱情挑战,坚决打赢抗旱减灾硬仗。在此背景下,全省水利部门应用水网工程实现紧急调水,发挥这些工程在抗旱中的重要作用。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兵分三路,实地踏访引江济汉工程、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补汉工程,了解我省如何科学调度水资源,全力抗旱保丰收,抗旱保高质量发展。

引江补汉工程

引江补汉工程是我国在建长度最长、洞径最大、综合难度最高的长距离有压引调水隧洞,工程以三峡水库为起点,从地下一路穿越194.7公里的崇山峻岭,抵达丹江口水库坝下,工程穿越宜昌市夷陵区,襄阳市保康县、谷城县和十堰市丹江口市4个县市区。工程静态总投资551.58亿元。

工程建成后,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两大“国之重器”将实现牵手,中线工程多年平均调水量从95亿立方米提升至115.1亿立方米。

“地下长龙”

挽起两大国之重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磊 实习生 袁旻

时针拨回到2022年7月7日,丹江口市安乐河畔,挖掘机、渣土车穿梭的轰鸣声打破了寂静,引江补汉先期施工工程破土动工。

三年多来,秦巴山脉腹地的崇山峻岭中,机械轰鸣,昼夜不歇;三年多来,20多家单位和3000余名施工人员联合攻关,着力推进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引江补汉工程主隧洞掘进超10公里,支洞掘进超27.7公里。

多层探测给岩层做“CT”

超前排查工程风险点

用力敲击洞壁上的粗钢筋,形成振动波,一旁的采集仪器实时显示监测数据。

8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襄阳市谷城县的中国水电十四局承建的引江补汉工程土建8标(以下简称“土建8标”)施工现场,长江设计团设计代表王琦正带领团队开展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我们团队拥有25人,涵盖了地质、水工、监测等6个专业人才,全力为工程护航。”王琦表示。

作为超级工程,引江补汉隧洞施工中面临“高地应力、高水压、高岩石强度,断层多、地下水多、软岩多”等地质难点。

如何保障工程安全,是一道必答题。

“逢掘必探。”这是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汉水网公司”)与工程参建单位的共同回答。

在引江补汉工程中,超前物探和超前钻探已实现全洞段覆盖。

去年10月,一处施工岩壁发现异常,“运用瞬变电磁法,我们探测到地下裂隙处有线状流水的情况”。王琦表示,施工单位接到超前预报后,及时放缓掘进速度,并提前排水。

综合使用地震波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等多种手段,技术人员如同给岩层做“CT”,透视地下隐藏的风险点。

“目前,超前地质预报准确率持续提升,已多次成功预报断层破碎带、地下水、软弱夹层等隐患,化解潜在风险。”长江科学院超前地质预报团队负责人表示。

施工现场,多臂凿岩台车、钻锚注一体机、智能二衬台车等大型机械配套作业,减少了作业面工作人员的数量。

“每一位施工人员的安全头盔都嵌入定位芯片,遇紧急情况可一键报警、呼叫救援。”江汉水网公司建管部负责人说。

开工三年多来,引江补汉工程大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应用,从本质上提高安全水平。

组合施工法

巨型“钢铁穿山甲”大显身手

引江补汉工程沿线布满了断层和地质褶皱带,地质复杂多变,施工难度大。

“我们仔细研判,形成了‘钻爆法和TBM法’的组合施工方案。”江汉水网公司科技部技术处负责人透露,钻爆法,通过钻孔、装药、爆破的方式破碎岩石,适用于复杂洞型精细处理,适应性强。TBM法适用于硬质岩掘进开挖,施工效率高,是穿越复杂岩层长隧洞工程的首选方案。

全线工程中,TBM法施工洞段总长约124公里,占比64%。

走进土建8标20号平洞,抽风机轰隆声响彻隧洞,巨大的TBM刀盘缓慢转动,坚硬的岩石瞬间变得细碎,源源不断地通过传送带,运出洞外。

眼前的巨型“钢铁穿山甲”,就是7月29日掘进始发的“江汉龙安号”TBM,它也是目前国产掘进里程最长的双模式硬岩掘进机。

“江汉龙安号”开挖直径12米,整机长约138米,承担11.63公里的隧洞掘进任务。

“目前已经掘进超过86米。”操作室内,TBM现场负责人龙亮不停地查看参数,脸上挂满汗珠。

据介绍,“江汉龙安号”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开挖出渣、同步注浆、管片拼装形成环形支护,四个步骤形成一个循环,最大掘进速度可达每分钟80毫米。

“‘江汉龙安号’还处在磨合期,后期每个月可掘进300多米。”土建8标TBM总工程师张春芳介绍,它的核心亮点在于土压平衡与单护盾模式的快速灵活切换,可精准适配软硬岩复杂地质。

记者了解到,“江汉龙安号”TBM的兄弟“江汉武当号”TBM正在运输筹备当中。

根据不同标段特点,引江补汉工程全线共投入10台TBM,目前已有8台完成下线验收,7台实现掘进始发,为工程高质量推进提供强劲引擎。

生产废水100%处理

打造“绿色工程”标杆

引江补汉工程一头牵动长江,一头紧系汉水,沿线涉及多个生态敏感区。施工污水处理、表土堆存、边坡护理、噪声粉尘控制等措施,每一项都关乎工程与生态的和谐共建。

8月20日,记者来到土建8标19号平洞,只见施工现场干净整洁,绿植遍坡,井然有序。

土建8标安全环保部副主任杨斌介绍,工程建设采用了智慧监测管理体系,可以实时监控扬尘、噪声、水质等多项指标。

其中,每天隧洞内产生施工废水多达约700立方米至2000立方米。

这么多的废水如何处理?

杨斌介绍,开工前已配备两套FCP废水处理系统,施工废水依次经过预沉池、二氧化碳高碱性废水处理装置等处理后,逐渐由浊变清,19号平洞设备每小时能处理496立方米废水,20号平洞设备每小时能处理233立方米废水,处理后的清水用于工地降尘和绿化灌溉。

“做调水工程,我们很清楚守护一泓清水的意义,不能让一滴废水流入江河。”

江汉水网公司工程管理部生态环境处负责人表示,工程全线累计投运57套废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能力达每天30.5万立方米,实现废水100%妥善处理。

记者在现场看到,19号平洞外的小溪,工程施工至今依旧澄澈,游鱼细石一目了然;在幽深的隧洞里,新能源工程车参与施工,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整个19号平洞附近,裸露土坡被绿植覆盖。

杨斌告诉记者,工地采用植被生态混凝土技术,能让钢筋水泥里也长出绿芽来,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美化了施工环境。

引江济汉工程

引江济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之一,是我国现代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干渠全长67.23公里,不仅具备输水功能,还兼具通航之利。

工程于2010年3月动工,2014年9月26日建成通水。截至目前,累计从长江引水404.47亿立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工程沿线及汉江下游的用水和供水条件。

高温遇干旱

这里十万亩虾稻渴不着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萌叶

通讯员 柯启龙 朱秀晖

8月,江汉平原热浪蒸腾,荆门沙洋后港广袤田野上,十万亩虾稻田里,水稻正抽穗灌浆,一片生机盎然。

11年来,引江济汉工程凿出的这条江汉运河,不仅给后港农田引来解渴之水,也给后港农民送去致富之水。

一碗水一碗粮变一渠水万亩粮

“一碗水一碗粮,今年这旱情要搁在十年前,全镇至少一半的虾稻田要减产。” 8月6日,后港镇独枣村种养大户刘祖财接受采访时说。

刘祖财是荆门毛李镇人,在独枣村流转了200余亩,站在田埂上,看着汩汩江水通过硬化渠系流入自家120亩虾稻田,心中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

2014年9月26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江济汉工程正式通水。这条全长67.23公里的“人工天河”,从荆州引长江水至潜江高石碑入汉江,有效缓解了汉江下游缺水困境,更成为江汉平原腹地的水脉。

“后港镇位于工程东荆河补水线上,是直接受益区。”沙洋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刘祥介绍,工程11年累计向后港输水超76亿立方米。在2022年大旱中,单日最大补水量达80万立方米,保住了全镇10万亩虾稻田。

“两季谷,两道水,现在第一季水稻正在收,正在为第二季稻谷灌水。”后港镇乔姆村党支部书记徐泽宇接受采访时说,他们全村种了5000亩水稻,其中再生稻有1000亩。今年8月正值高温干旱叠加天气,“不是旁边这条运河,我们第二季再生稻所需的灌溉用水就难找了!”徐泽宇说。

近11年来,这条“水龙”不仅改写了后港“十年九旱”的历史,更成为维系其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的命脉。

长江水让小龙虾住进“空调房”

6年前,潜江人宋继新来到沙洋县后港镇流转了200亩土地,开始种虾稻田,看中的就是这里稳定的水资源。

“为了保持水质,虾稻田要不停换水,加上7、8月高温自然蒸腾,用水量比一般水稻大得多。”宋继新说。他身后刚刚用长江水完成灌溉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水底下游动着今年留下的一批种虾。

后港镇是湖北虾稻共作核心示范区,全镇虾稻种养面积10.8万亩,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特色产业模式。这种高效种养结合模式,对水资源依赖度极高,水质、水量、水温缺一不可。

“小龙虾生长更怕高温缺水。水温超过32℃,小龙虾死亡率就急剧上升。”宋继新说,江汉运河的水通过拉渡泵站分流后,通过水渠灌入他的田里。“长江来的水温度更低,一般只有十几度。引入稻田后,就相当于让小龙虾住进了天然空调房。”

后港镇乔姆村的龚圣云也在本村流转了3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虾稻田。现在乔姆村全村已经有近千亩虾稻田。

“我田里现在水深在50cm左右,这比一般的水稻用水量多了快一倍,今年虽然很旱,但我们田里没缺过水。”8月24日,龚圣云接受采访时说。

数据显示,通水十年来,后港镇虾稻种养面积从3万亩扩至10万亩,年产值突破8亿元。“洪森”“三白”等本地小龙虾品牌不仅畅销全国,近年来更是打入了国际市场,成为沙洋乃至湖北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保生存到保生态的水利升级

8月6日,后港镇独枣村一处农业观景台上,夏季稻田美景尽收眼底。

从2米多高的观景台往下看去,田间稻苗正在从穗尖开始由绿转黄。向远处延伸的连片稻田中,三五只白鹭正在觅食。一两只白鹭不时从田间飞起,在空中掠过一道白色弧线后,又降落在稻田另一处。

“这么好的环境中,虾子生长发育得好、体格大,鸟吃不下,不用担心。”独枣村党支部书记陈玉华笑着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

“毫不夸张地说,不是引江济汉这条运河,长湖早就干了几回了,至少湖面面积会大幅缩小。”刘祥说,随着引江济汉工程十一年来持续补水,长湖水位长期保持在30米以上,长湖湿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越来越好,后港镇是主要受益地区之一。

在工程末端的长湖湿地,生态效益同样显现。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丁克军表示,引江济汉工程与长湖联通这11年,让昔日水质处于Ⅴ类的长湖,到如今稳定达到Ⅲ类标准,透明度提升至1米以上。此外,长湖的鱼类种类由33种提升至57种,各类水鸟数量增加到4.5万只,芦苇荡、浅滩湿地重现生机。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以下简称“鄂北工程”)总投资180.57亿元,从丹江口水库清泉沟取水,自西北向东南跨越鄂北岗地,流经襄阳市的老河口、襄州区、枣阳市,随州市的随县、曾都区、广水市,止于孝感市大悟县王家冲水库,全长269.67公里,设计供水人口达482万,灌溉面积363.5万亩。

调来汩汩丹江水

“旱包子”不再跨省取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持续高温下,大悟县城关镇居民李宏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奔涌而出。

“水质好、水量足,今年干旱再严重,家里也从没停过水。”李宏的感慨,道出了这座鄂北山城的用水之变。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旱包子”,大悟县曾因水资源短缺饱受困扰。而在2021年鄂北工程通水后,这一困境已成历史。“过去靠天吃饭,现在有工程托底。”大悟县益源供水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曾强介绍。

从依赖界牌水库“救命水”,到拥有稳定可靠的“工程水”,大悟的用水变迁正是湖北构建安全韧性现代水网的生动注脚。

鄂北工程通水,大悟告别跨省取水历史

8月25日,大悟县二水厂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当前正值夏季用水高峰,我们日供水达6.5万吨,全力保障城区20万居民用水。”曾强介绍道。

今年前7月,大悟县降雨量仅632毫米,较常年偏少近三成。面对干旱年份叠加用水高峰的双重压力,大悟供水依然平稳的底气,源于“主备结合”供水网络。

曾强介绍,自今年3月起,城区供水主水源来自鄂北工程终端的王家冲水库;8月中旬以来,当地姚河水库作为重要水源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大悟县曾长期面临严重缺水问题。上世纪70年代,大悟县斥资在河南省罗山县境内建成界牌水库。该水库库区在河南,大坝调度权属大悟。2004年,大悟又修建引水工程,将界牌水库水引入县城及沿线乡镇,年供水量约2400万立方米,一度解决了饮水和灌溉难题。

然而,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大旱,界牌水库于2012年2月降至死水位。“那段时期极其困难”曾强回忆,政府花大价钱抽取水库底水,“2013年夏天,水厂员工在库区24小时值守保生产”。

大悟的用水困境,是整个鄂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的缩影,也催生了鄂北工程。

2015年10月,鄂北工程全面开工。在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大悟县将工程终点王家冲水库规划为县城区新饮用水源地,再通过新建输水管道,将丹江水引入大悟二水厂。

“鄂北工程和姚河水库相互补充,我们应对干旱高峰用水季更有底气。”曾强信心满满地表示。

上“天”入“地”,一库清水跋涉270公里

“水库来多少水就出多少水,全力为水厂供水。”鄂北工程广悟部调度运行科工作人员刘瑞介绍。

2021年1月,随着一声闸响,清澈的丹江水开始一路向东,经过269.67公里的“跋涉”,潺潺汇入王家冲水库。

“鄂北工程,不仅仅是一送一收这么简单。”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工程要越过50条河流、150处铁路和公路、20条断层带,另外还要涉及260条迁、改、建线路。隧洞、倒虹吸、渡槽、暗涵、管桥、明渠、进水闸、退水闸……水利工程的各种类型,在这项工程中都有体现,堪称湖北“水利工程百科全书”。

鄂北工程全线自流引水,不仅用“水袋子”破解了“旱包子”难题,也因投资规模大、覆盖面广、受惠人口多,被誉为湖北水利“一号工程”。

伴随着哗哗的流水声,王家冲水库正持续向大悟二水厂供水,经过过滤、净化、杀菌等程序后,输送到千家万户。

王家冲水库运维工作人员柴国礼介绍,2022年7月,王家冲水库向水厂供水,一开始作为备用水源,主要解决干旱年份大悟城区饮水紧张问题,“至今供水总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显然目前王家冲水库已成为水厂主水源”。

巡查守护,“水袋子”润泽“旱包子”

8月25日,王家冲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电子屏跳动着最新数据:水温23.1℃、溶解氧7.8mg/L……

“所有指标稳定在Ⅱ类水质标准。”水质监测站技术员郭江鹏指着实时监测曲线说。

一路东流的丹江库水,如何日夜奔波还清澈依旧,这离不开沿线工作者的悉心守护。

“为保证工程安全、水质安全,我们每天分成两班开展巡查。”刘瑞介绍,仅是王家冲水库的7人护水队,每天人均行走2万步,同时配合无人机巡查,构建起“地面+空中”立体防护体系。今年2月,鄂北工程运维人员曾拦截违规倾倒渣土行为,有效防止因压力失衡引发渗漏风险。

巡查不仅在地面,地下也要仔细。“我们管护范围内共有14口检修井,每次巡查都要全覆盖,巡查人员先打开200~300斤的盖板,再下到两三米深的井室内巡查。”刘瑞说。

从空中俯瞰,群山环抱之中的王家冲水库,植被繁茂,水库水质清澈,犹如碧绿的宝石镶嵌在大地之上。据介绍,为了确保王家冲水库的水源洁净,从鄂北工程立项之初,就坚持生态施工,完工后立即种草复绿。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工程,更是鄂北群众的‘生命线’。”站在王家冲水库大坝上,刘瑞身后的水库泛着粼粼波光。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泰国宪法法院判了!佩通坦被正式... 最新消息,泰国宪法法院作出判决:总理佩通坦违宪,即日解职。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毕竟前不久佩通...
联合国官方证实:房文军头衔涉及... 近日,一位酷爱用诸多“联合国”头衔的男子房文军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房文军活跃于国内各类...
中国传媒大学《245二外德语》... 目录 1.考研真题 [真题]中国传媒大学《245二外德语》历年考研真题汇总[查看目录] [AI...
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 据江苏省纪委监委8月29日消息: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宏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
洪水越防水位越高,2万亿比索资... 由于自上任以来频频在南海惹是生非,从未关注过国内民生,马科斯的麻烦终于来了。据《马尼拉时报》消息,2...
巴适得板!快来成都车展品鉴东风... 8月29日,第28届成都国际车展 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盛大启幕 东风汽车旗下 东风岚图、东风猛士 东...
与用户同行、集结六大品牌 长城... 8月29日,第二十八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隆重开幕,长城汽车携哈弗、魏牌新能源、坦克SUV、欧拉、长城...
全新小鹏P7上市,未来即现在 8月27日,全新小鹏P7正式上市。新车定位为未来AI豪华轿跑,共发布702长续航Ultra、820超...
破圈交友!梅林街道七夕联谊助青... 星河璀璨,七夕将至。在福田区梅林街道新一代产业园党群服务中心,一场以“七夕有约・缘来是你”为主题的单...
最强三缸“买菜车”!丰田GR ... 快科技8月30日消息,足以让车迷兴奋的好消息来了,丰田官宣,GR Yaris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售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