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在武汉做“体育外卖”,月营业额10万元左右
9月6日,又是一个周末,湖北工业大学篮球专业毕业生张宇的团队伙伴们,奔赴全市多个小区,开启了上门送“体育外卖”的一天。
“体育外卖”是今年流行的一种体育培训模式,教练自带器材,到小区进行各类体育培训。主要服务群体为3—16岁的中小学生,以体能训练、体育考试培训和球类训练为主。
“‘体育外卖’这个事情做的人还不多,又比较新,可以做。”今年年初,在一家培训机构教篮球课的张宇和另外两位合伙人,一起以“体育外卖”为项目进行创业。张宇说:“我们三个本身是相关专业 ,大学期间也在做相关兼职,对这个行业有一定了解。”
最开始,张宇和合伙人都没有头绪,很多人不了解什么叫“体育外卖”。他们每天只能一个个小区去发传单,免费给小朋友授课,但是效果一直不好,投入了几万元,每个月收入只有一千多元。
“虽然很艰难,但是我们没有想过放弃,因为我们看准了这个事。”张宇说,团队的孙亚涛比较擅长做短视频推广,于是6月份开始尝试在网上做短视频推广。
就此,事情就出现了转机,短视频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很多人关注,业务实现了很快的增长。现在每个月平均能有25单左右,团队人员也扩大到了20多人。除了单次200元70分钟的课程之外,他们还推出了10—16节的短期课程。暑假期间,每个月的营业额能到10万元左右。
“体育外卖”新业态走红,但下单更应理性谨慎
近来,一种名为“体育外卖”的上门体育培训服务在家长圈悄然走红。打开社交平台搜索“上门体育”,提供少儿体适能、中考体育等服务的机构和教练比比皆是。作为一种新的业态,“体育外卖”在便捷性方面的确有很多传统体育培训机构及学校体育课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新事物往往缺乏有效监管,在操作运营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成熟完善,因而广大家长在下单时需要更加理性谨慎。
“体育外卖”能上门提供服务,相比于送孩子去体育培训机构,有时间成本低的巨大优势。不同于统一教学的学校体育课,“体育外卖”能针对孩子的短板、弱项、兴趣等提供专项辅导,让体育锻炼效果事半功倍。同时,这些“体育外卖”机构对考试规则往往也吃得更透,由它们提供专项辅导,在短时间内提高体育考试成绩往往也有效果。
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的“体育外卖”,也还有诸多待完善之处。如不少机构的教练由在校大学生兼职担任,资质、能力、水平是否符合要求难以保证。上门体育培训服务的场地往往是小区附近的空地、过道,有些甚至就在地下车库进行,存在一定安全风险不说,欠专业的运动场地也容易诱发运动损伤。一旦出现孩子受伤或发生卷款跑路等纠纷,家长也可能会因为找不到具体的人或机构而遭遇维权难。
列举“体育外卖”的各种问题,并非出于对新生事物的抗拒,而是期待其能在规范的轨道上良性发展。“体育外卖”的走红,必然会吸引更多从业者进入这条赛道,如果不在发展初期就介入有效监管,而是任从业者跑马圈地,那就可能让行业的短板、乱象无限放大,甚至“劣币驱逐良币”,不仅消费者的权益受损,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将极大受阻乃至彻底被市场抛弃。
于监管而言,一方面,体育、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尽快修订或出台相关条例,将“体育外卖”纳入监管范围,让行业发展有规可依;另一方面,作为提供“体育外卖”服务的平台,要尽到审核把关的责任,在准入审核、常态监管、纠纷处置、投诉维权等方面严格把关、建章立制,确保消费者能安心选购到优质的“体育外卖”服务。
作为“体育外卖”主要消费人群的广大家长,除了在下单时要擦亮眼睛,选择正规有资质、口碑信誉有保障的机构或教练外,也要意识到“体育外卖”终究只是“辅餐”,突击涨分、恶补弱项或有一定效果,但让孩子真正爱上运动,学会几项终身参与的体育项目,离不开家长的日常陪伴和共同参与。父母在重视孩子的体育运动之余,也需要让自己动起来,当体育锻炼成为家庭成员的共同爱好和每日必不可少的“正餐”,孩子自然会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与热爱。
金羊网综合长江日报、央视网、九派新闻
编辑:潘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