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晚,长江之水缓缓流淌,武汉江滩晚风轻拂。民歌的清音、编钟的轻鸣、舞蹈的轻柔划破长江静流的暮色,拉开了2025 长江文化艺术季的盛大帷幕,盛世烟火之下,一幅49天的文艺“长卷”在长江缓缓展开,以磅礴之势在荆楚大地铺展。
以天为幕、以城为景,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铺就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画卷。《楚辞·九章》的优美舞蹈中,屈原仿佛驾着兰舟从历史深处缓缓驶来,跨越两千年的江水诉说着忧国忧民的殷殷衷情;而在楚腔楚韵中唱响的《水调歌头·游泳》,将毛泽东同志的革命浪漫主义豪情用千年前的音韵传递,激越清厉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大河交响曲”的演唱中,五大洲艺术家用各自的语言共唱“河流万岁”,尼罗河的古拙、湄公河的灵动、伏尔加河的雄浑、圣劳伦斯河的开阔,都在长江的包容性中找到共鸣;而《长江四季》的交响乐,把鹰笛、扬琴、琵琶等传统民乐与西方管弦乐融合,共同奏响民族的、世界的长江文明。长江文明的血脉中流淌了千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古老的文明基因也在时代土壤中孕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花朵。长江用涛声告诉世界中国的故事、中华文明的历史,用开放包容的胸襟表达文明从来不仅属于一个民族,更属于所有懂得敬畏自然、珍视交流的人类。
现代科技赋能,展现全国科技创新高地的时代之光。汉口江滩之上,武汉音乐学院开发的“数智编钟”全方位还原古代编钟鸣响场景,现代数字科技的运用,让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交响乐跨时空对话;而4000 架无人机在汉口江滩的夜空飞舞,雪域牦牛、竹林熊猫、湿地麋鹿借由裸眼3D技术活灵活现,同时千架无人机挂载冷焰化作绽放的牡丹,承续着“国色天香”的千年文脉,360度喷射的璀璨焰火,与地面升腾的烟花无缝衔接,形成天地呼应的极致浪漫;整场开幕式中,台后的数据流控制着“江岸—江面—天际”三维交融的画面,算法使两岸楼宇灯光秀与无人机编队表演完美融合,每个环节都在精密协作中实现“硬科技”与“软文化”的结合,湖北正用科技的笔触在长江上空绘制出最壮美的文化画卷。从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叫响了新时代“惟楚有才”,到全力打造开放包容的世界原始创新策源地,统筹推进战略科技力量壮大、“61020”全链条攻关、“71020”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科技的力量正加速着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脚步。
文化旅游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激情“神武峡”》在今夜的汉口江滩三阳广场起舞,《龙船调》的经典旋律、神农架梆鼓的厚重节奏与说唱碰撞出火花,土家歌舞、武当太极与街舞巧妙结合,荆楚文化地标以崭新的姿态焕发生机,宣告着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的文旅符号激发出荆楚文化和湖北文旅的创新活力。当观演的人群走向荆楚大地的山水之间,文化便从舞台流向生活,成为滋养民生的甘泉。文化的根本在人,在于让每个人都能触摸得到、感受得到、参与其中的生活方式,这正是湖北“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愿景最坚实的支撑。湖北正通过打造景区、线路、城市三个层面的文旅品牌,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全域联动发展格局,重点打造大黄鹤楼、武当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恩施大峡谷5家世界知名旅游景区,同步建设20家5A级旅游景区、100家精品景区,构建“520100”景区品牌体系。湖北正以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历史使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万里长江静静流淌,楚韵弦歌沁润心田。当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最后一簇烟花缓缓熄灭,夜幕中潺潺水声渐明,长江随流水回答着那个天地之问,我们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中走来,以守正创新的勇气坚定着文化自信,走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奔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星辰大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郑洋(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