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025年“湖北人才周”活动在武汉启动。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何良军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把人才队伍建设好,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荆楚大地,千帆竞发;人才活水,奔涌不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湖北牢记嘱托,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襟与气魄,全力构筑创新发展新高地。2024年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7%,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大健康三大产业迈入万亿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500亿元……这份熠熠生辉的数字,正是“惟楚有才”的真实写照。
系统出台《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方案》等“1+N”政策体系,计划3至5年内培养引进10名战略科学家、100名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卓越工程师、100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围绕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打破体制壁垒,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让人才价值真正转化为产业价值。更让人才感到暖心的是,湖北为外地来汉大学生提供最长15天的免费住宿,以实实在在的诚意呼唤八方英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正是奔涌向前的青年力量。在湖北,年轻的事业正由年轻人干得风生水起。湖北鼓励青年挑大梁、当主角,荆楚大地正成为青年力量的“创新场”。在全省上千家人工智能企业中,众多团队平均年龄仅二十出头。他们选择湖北,不仅是选择一份事业,更是选择一种“允许试错、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我们欣喜地看到,湖北实验室的灯光,正在照亮青春的梦想。武汉东湖科学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宜昌、襄阳等创新中心正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一批批年轻科研人员潜心攻关,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成果涌现,产教融合培育的工程师成为制造业数字化升级的中坚力量。
要想人才辈出,必须大胆改革。湖北着力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四唯”现象,激励人才勇闯“无人区”,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允许“探索失败”。同时,以《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为契机,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研究”,让企业家“放开手脚谋创新”,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同时,以全球视野汇聚天下英才,对“战略帅才”实行“一人一策”,给予顶格支持,举办“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长江人才日”等活动,以赛引才、以会聚才,吸引全球顶尖智慧汇聚湖北。
精心呵护、静待花开。湖北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人才,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生态,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武汉青年人才之家·壹号驿站为求职青年提供最长15天免费住宿,申请量达3.4万人次,其中近60%为省外户籍,超半数选择留汉就业创业。武汉市首个市区共建的博士后人才公寓以市场价四成的租金为高层次人才提供70余套精装住房,构建“生活圈”“朋友圈”和“创新创业圈”。目前全市在站博士后已超4400人,与本地产业相关的创新团队博士后出站留汉率超过65%。“楚才卡”提供医疗、教育、住房等个性化保障,让人才在鄂安居乐业。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湖北的“求”,并非重金“买”才,而是以一流生态“聚”才、以战略平台“育”才、以破壁制度“活”才。从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到今日荆楚大地英才荟萃,湖北正以当仁不让的姿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这片热土,不仅是“惟楚有材”的传承之地,更是“惟才兴楚”的实践之地,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与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磅礴的湖北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东(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