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在加沙城以西的沿海公路上,人们运载着生活用品,汇入人潮向南撤离。图据新华社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9月21日,葡萄牙、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22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一场国际会议上,预计包括法国在内的更多国家将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有报道指出,英国和加拿大此举标志着七国集团(G7)中首批成员国已经承认巴勒斯坦国。分析认为,美国传统盟友“英加澳”在外交政策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或许也是他们与美国决裂的一步。不过,即便西方国家的这一举动具有很强的历史象征意义,这也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加沙的现状。以色列的坦克仍在加沙推进,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仍在不断遭受袭击。
不过,也有许多人表示,尽管英国、法国等国的承认短期内不会改变无法建立一个能正常运作的巴勒斯坦国的现实,但可能会推动局势逐渐发生变化。
而在战火中心的加沙城,重要的医疗机构希法医院几乎已被炸成废墟,作为受伤巴勒斯坦人的希望,该医院院长穆罕默德·阿布·萨勒米亚坚称无论条件如何恶劣,医院全体医护工作人员都将留在这里,尽全力救治伤者。
西方兴起“承认潮”
美国和日韩等国成为“少数”
此前一年,挪威、西班牙、爱尔兰三国已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些西方国家对巴勒斯坦国的承认,意味着他们在外交政策方面的重大转变,也足以说明他们对以色列在加沙采取的行动的震惊程度。
多个消息提到英国和加拿大的G7成员身份。待法国加入英国和加拿大之列后,G7国家(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中将有近一半的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出于历史因素考虑,英国的表态具有特殊意义。
据新华社报道,英国曾在1917年11月发表《贝尔福宣言》,时任英国外交大臣亚瑟·贝尔福写信给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沃尔特·罗斯柴尔德,表示英国政府赞同“在巴勒斯坦由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家园”。而英国此前也一直不愿承认巴勒斯坦国。但随着以色列对加沙发动的攻击,英国民众的愤怒与日俱增,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动频频举行,就连英国首相斯塔默的内阁中也有超三分之一的人呼吁首相采取行动。
▲英国首相斯塔默
事实上,斯塔默早在7月就警告以色列,如果再不采取实质性行动改善加沙人道主义危机,就将在9月采取行动。
对于西方国家相继承认巴勒斯坦国,美国和以色列表现出了愤怒。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指责这些西方国家领导人并放话:“走着瞧。”
巴勒斯坦政治学家里达·阿布·拉斯认为,这些西方国家的最新举措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以色列会发现在国际社会上被进一步孤立了,这点很重要。”
在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有约150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随着英加澳等国的加入,全球仅剩下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少数欧洲国家还不承认巴勒斯坦国,全球大多数国家已经承认巴勒斯坦国,西方国家的“承认潮”也进一步提高了巴勒斯坦的外交地位。
加沙战火持续
希法医院院长:不会放弃病人
但即便有这么多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但其仍不能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想要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须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投票表决。去年4月,美国就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了关于巴勒斯坦申请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决议草案。预计美国将来也会持续在类似提案中行使“一票否决”。
尽管认为西方国家表态具有重要意义,巴勒斯坦政治学家里达·阿布·拉斯仍认为西方的象征性表态并不能改变加沙现状。“他们(西方领导人)本质上还是在‘挽回面子’。毕竟这些国家国内积压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重,领导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现在采取的措施应该算是满足国内选民要求的一种低成本方式。”
不过,在巴以冲突持续升级、加沙人道危机深重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做出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决定,凸显出国际社会对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日益失去耐心。正如英国副首相拉米所说,承认巴勒斯坦国无法喂饱加沙饥饿的孩子,也不能让被扣押人员得到释放,但是它意味着英国支持“两国方案”,并且支持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的正义性。
▲希法医院院长穆罕默德·阿布·萨勒米亚
当下,以色列的坦克仍在加沙城推进,并从海陆空对该地发动袭击。而处于城中心的希法医院则成为不少受伤巴勒斯坦人的希望之地。自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这座昔日加沙最大的医疗机构已经遭到以色列多轮空中和地面袭击,医院的绝大多数建筑已成为废墟。院长萨勒米亚此前还在没有被正式指控的情况下,被以军以“哈马斯涉嫌利用希法医院当‘恐怖主义’基地”为由逮捕,并在监狱里服刑7个多月。
虽然困难重重,但希法医院和萨勒米亚仍没有放弃救人。希法医院用被炸毁的建筑残骸改成了急救病房,用于收治受伤的巴勒斯坦人;将还能使用的外科病房改成重症监护室,用于收治病情严重的病人。一位在希法医院工作的澳大利亚志愿者表示,这里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我看到了这些医务工作者身上的坚韧。”
萨勒米亚在接受采访时称,以色列在9月20日的空袭中击中了他的家,“我在医院看到了兄嫂和孩子们的尸体。”萨勒米亚坦言,当下医务人员正在巨大压力下执行人道主义任务,“我们不会放弃病人。”
红星新闻记者 黎谨睿 综合央视新闻等
编辑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