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身处一个数字浪潮奔涌的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深度融入日常,改变了生活方式,重塑了社会形态,拓展了治理疆域。但与此同时,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电信诈骗、隐私侵犯等网络安全威胁如影随形。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风险,如何构建起更为坚固的网络安全防线,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成为时代重要课题。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网络空间虽然虚拟,但规则不能虚无。面对技术迭代加速、应用场景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唯有依靠具有普遍约束力、稳定性和预见性的法律制度,才能有效划定行为边界,明确权利与责任,提供一个清晰稳定的安全框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基础性法律的相继出台,到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司法解释的持续完善,我国网络安全领域法律体系的“四梁八柱”日益坚实。这些法律法规不仅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立防护机制,也为数据安全流动和个人信息权益划定清晰边界。有法可依,才能有章可循;有章可循,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治是互联网治理的基本方式,通过严格执法以保障网络空间规范有序,既是凝聚人心的价值共识,也是相关部门的行动自觉。近年来,全国网信系统持续加大执法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2024年,全国网信系统依法约谈网站平台11159家,对4046家网站平台实施警告或罚款处罚,会同电信主管部门关闭违法网站10946家。这些数字背后,是执法的坚决与高效,是对群众切身利益的切实维护。让监管“长牙齿”,网络生态才会天朗气清。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治是惩治网络犯罪、震慑不法行为的利剑,公正司法是维护网络空间清朗与秩序的坚强后盾。随着网络犯罪形态不断翻新,网络空间司法保障也需更加精准。今年5月,最高检印发《关于依法全面履行检察职能 强化协同履职促进网络治理的工作方案》,进一步强化“四大检察”全面履职、协同履职,依法严惩网络违法犯罪,维护网络安全与秩序。今年7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发布《关于办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共同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关联犯罪。一批批典型案件的办理,一次次专项行动的开展,让纸面的法条转化为真实的震慑,守护了百姓安宁,也净化了网络生态。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只有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网络世界才会真正变成美好的精神家园。中央网信办联合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精心打造“全国网络普法行”系列活动,通过数万场线下活动、数十亿次的网络传播,以及覆盖全国十多个省份的实践,为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网络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最高检持续推进“新时代检察故事汇——检察官讲述办案故事”活动,深化“走近一线检察官”网络宣传活动,开展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征集展播活动,把推出的每一篇法治新闻、发布的每一个依法办理的司法案例、宣传的每一位司法为民先进典型,都作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一次生动鲜活的法治教育课,让法治观念直抵人心。只有人人都参与法治建设,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才会显著提升。
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以法治构筑网络安全的铜墙铁壁,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在网络法治护航下,相信中国数字社会会铺展出更加和谐美好的新图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颖(宜昌市人民检察院)
责编:刘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