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刘畅、通讯员黄丰、王彬彬、邱培培)一个城市绿色发展和低碳变化该如何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价?9月23日,“绿色低碳江城指数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该成果结合武汉“碳”索,运用大量数智化技术和分提取分析手段,筛选出20项核心指标,实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转变。
当天,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数智化技术研讨会上,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院长阎忠宁按照代表性、权威性、独立性和成效性原则,发布了“绿色低碳江城指数研究成果”,获得了大会组委会和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与肯定。
20项核心指标包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新增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绿色工厂数量、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等5项绿色低碳发展指标;河湖连通度、河湖水面率、森林覆盖率变化、蓝绿空间占比、河湖空间周边开敞率5项自然生态基底指标;建成区建地比、公园绿地面积变化值、公园绿地和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万人拥有绿道长度、建成区透水表面占比5项城市空间布局指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城郊温度差、年高温日数、夏季温湿指数、夏季连片热岛年度变化等5项气候适应程度指标。
江城指数通过指标赋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进行组合赋权,并开展数据归一化处理,将指数综合得分划分为ABCD四个梯队,完成指数构建与等级评定。近年来,选取同为长江流域以及相近纬度的重点城市开展试评估,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普适性。以武汉市为例,通过结果跟踪显示,武汉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作为全国碳市场的“碳资产大脑”,位于武汉市的中碳登大厦承担着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武汉在低碳出行、海绵城市建设,水系联通、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扩展城市冷源、发展千园之城等领域成果显著,成为全国绿色低碳探索的领跑城市之一。武汉聚焦超大城市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系统构建起“1+4+20”指标体系,形成“目标—维度——指标”环环相扣的科学评价矩阵,为长江经济带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评价的参考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