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茶园养土鸡、鸡粪作肥料、朗诵东坡诗词、退伍老兵讲故事……在河南郏县,一群00后把这些平凡日常,拍成了打动人心的微短剧。
像“郏乡短剧社”这样的团队,正在用有温度的内容,改变人们对“爆款短剧”的认知。市场上的主流短剧,也被称为“电子榨菜”,普遍遵循“3秒起冲突、10秒设悬念”的模板,题材集中于逆袭、复仇、甜宠,主打下饭、解压、节奏快。情绪刺激多了,让人审美疲劳,许多观众开始渴望真实、松弛与共鸣。
2022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强调“丰富题材、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压缩数量”。正是对粗放式内容生产的纠偏。在这样的背景下,“郏乡短剧社”给出了自下而上的回应:入乡随俗,向土而生。
“脱掉长衫、光着脚踩进泥土里,才知道哪里有坑、哪里能走。”短剧社创始人卢蕴彬这样说。“土味”中的真实,让作品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短剧的主角,是从未面对镜头的老人、返乡创业的青年、田间奔跑的孩童。他们不表演,只是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剧本。
所谓“入乡随俗”,不只是地理上扎根,更是文化与情感上融入。乡村,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剧本库:手工匠人、泥瓦师傅、非遗传承者,生活就是故事,手艺就是内容。《我身边的英雄》的其中一期,爷爷向孙女讲述:“我在珍宝岛上守了两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巡逻……”无需刻意模仿海外桥段、套用奇幻外壳,创作者只需俯身倾听,便能从“乡”与“俗”中挖掘出丰富素材。
这种源于本土、忠于生活的表达,不仅在国内引发共鸣,也在国际崭露头角。据报道,当下越来越多“微短剧+非遗”“微短剧+教育”开始出海,进一步融合社会价值场景。一名短剧导演总结,相比于英雄或史诗题材,平凡的“小我”叙事,同样能触动人心。全球各地人民虽然文化不同,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通的,乡村日常,恰恰提供了情绪价值的释放空间。
“郏乡短剧社”的实践,始于乡村,不止于乡村。在流媒体竞争中,全国各地创作者都在探索更精细、更多元的模式。从“抢眼球”到“触人心”,从“模板化”到“在地化”,微短剧正在经历一场定制的、细分的转型。这场转型的起点,或许正是更多像“郏乡短剧社”这样的种子,洒向广袤的乡土,生根发芽,最终迎来百花齐放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