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近日,有网友反映山东海阳、湖南江永等地的人才补贴、购房补贴迟发甚至拖欠。面对质疑,当地政府均承认存在资金拨付滞后、财政筹资困难等问题。承诺的补贴“打白条”,无疑会让地方引才的诚意打折扣。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为引才聚才,在购房补贴、安家费等待遇上加筹码、下血本。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拿出一部分资金用在招揽人才上,是“花小钱办大事”。可对经济条件一般的地方,以“财”引才需慎重。如果盲目跟风,一股脑推出高额补贴政策,但没有充分考虑地方实际承受能力,很可能透支财政,导致政策难以持续。引才时“画大饼”,兑现却“打折扣”,即便短期内能吸引人才入驻,也难以让他们长久扎根。盲目砸钱“招兵买马”,看似引来人才红利,实是透支未来前景。
当前,各地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招引人才、吸纳人口的需求迫切。但一些地区忽视产业定位和人才需求,重引进轻使用,一味搞“抢人大战”,使得人才引进陷入无序竞争,加剧了人才资源配置的扭曲,影响了引才促发展的质效。人才引进得拿出“真金白银”,但不能盲目攀比,需充分考虑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下足“绣花功夫”,变“广撒网”为“精准引”,以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用为本引进人才,让人才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
人才竞争的核心,从来不是谁砸钱多,而是谁能给人才更好的发展。这考验一座城市在产业升级、公共服务和人文氛围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产业是人才发展的基石,建优特色产业、建强平台载体,才能让人才找到用武之地;公共服务是人才扎根的支撑,住房、教育、医疗、通勤这些“小事”办好了,才能减轻人才的后顾之忧;人文氛围是人才安心的灵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工作上给条件、生活上多关心,才能让人才找到归属感。
人与城市的关系,就像鱼与水的关系。以系统性、持续性、前瞻性的举措构建一种“可持续的人才关系:政府不只是政策供给者,更是生活服务的协调者;企业不只是就业平台,更是成长伙伴;城市不只是工作场所,更是精神家园,串联起政策红利、生活质感与城市情怀,既广纳天下英才之“流量”,更厚植扎根发展之“留量”,实现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荣。
从“引才”到“留才”,是一场长期主义的城市实践。传统的人才工作往往聚焦“我们有什么”,比如补贴、住房、项目支持等,这些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你需要什么”。与其比拼“政策礼包”的厚度,不如打磨“城市体验”的精度,将人才服务从“政策层面”下沉到“服务末梢”,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