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年以来,重庆市南川区城市管理局探索建立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与联合执法双轨并行机制,实行“制度+科技”双轮驱动管理模式,构建起了部门监管、镇街联动、企业协同的全域防治网络,有效打通建筑垃圾数字化全链条监管,实现建筑垃圾线上数字化精准管理。
处置场所识别车辆“电子渣票”,道闸自动抬杆进入处置场所。
在南川区南涪路改造项目工地,多辆建筑垃圾外运车辆装填完成后,由工地现场管理人员在出口处对其车辆车牌进行拍照并自动生成“电子渣票”,而后按照“一车一票”有序出场。建筑垃圾外运车辆按指定路线行驶至处置场所,经道闸自动识别车牌、核销渣票后方可进场处置,完成运输闭环。
工地进出口工作人员在应用内确定车辆前往的建筑垃圾处置场所。
南涪路改造项目运输负责人李渔介绍:“以往项目的建渣运输,每车均需手工纸质记录,手续烦琐、运输效率很低。从今年8月该项目启动以来,我们只需扫描车牌即可自动生成电子记录,车辆出场时间缩短了70%以上,而且提高了数据准确性,监管部门还能实时查看行驶轨迹,有效防止渣土车违规倾倒,极大提升了运输管理效率。”
据了解,今年以来,南川区城市管理局依托全市“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平台,全面贯通“审批、监管、执法”线上衔接模块。出渣项目只需在线办理行政许可、申领“电子渣票”,有效解决多头跑动、资料繁杂等问题。针对部分用户操作不熟练的情况,城市管理部门还采取“首运现场指导+线上实时服务”模式,确保应用顺利落地。截至目前,已在线办理行政许可14件。
执法人员现场指导施工管理人员使用建筑垃圾数字化应用平台。
与此同时,南川区城市管理局还创新推行了“线上审批+线下服务”双线并行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装修垃圾运输车辆“区域备案”机制,实现建筑垃圾“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闭环监管,累计督查服务城区在建工程2200余次,开展联合执法67次、查处违法案件301起、整改乱倾倒点位25个。
南川区城市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姚涛介绍,目前南川区已全面推广使用“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平台,今年新增了车辆抓拍、智能道闸、GPS定位等智能感知设备200余台,达到了出渣项目与消纳场所数字监管100%全覆盖、“电子渣票”使用率100%,全力推动建筑垃圾治理从“有效管控”迈向“精准智治”。
通讯员 张延 杨建军 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