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前列腺癌已成为我国男性健康不可忽视的威胁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前列腺癌这一男性常见恶性肿瘤的防治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适逢9月“国际前列腺癌宣传月”近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泌尿外科李振华教授受邀参加前列腺癌疾病进展科普与交流会,并接受媒体采访,就前列腺癌的防治现状与治疗策略进行了科普性解读。
前列腺癌的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在疾病初期仅有轻微的排尿不适,易与前列腺增生等良性疾病混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排尿困难、血尿、下腹部不适,甚至骨转移引起的骨痛。李振华教授强调:“前列腺癌的早期几乎没有症状,要想早发现,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筛查,如果等到出现排尿困难、血尿或骨痛,往往已经是晚期。”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约13.4万例,死亡病例约4.75万例,均呈逐年上升趋势。50岁以上男性应将前列腺健康筛查纳入年度体检,如有前列腺癌家族史,可提前至45岁开始筛查。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初筛手段,检查过程简便、费用适中,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对于筛查结果异常者,应结合直肠指检、磁共振成像等进行进一步评估,必要时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前列腺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内分泌治疗,和化疗等,具体方案需根据病情分期、肿瘤负荷、患者年龄和合并症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对于局限性和部分局部进展期患者,根治性手术或放射治疗仍是主要选择,而对于已发生远处转移或处于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阶段的患者,内分泌治疗是基础方案之一。在近年的研究中内分泌治疗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价值。研究证实,一线启动该类治疗方案可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达8年左右,其治疗反应也较为理想,客观缓解率可达到约87%,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病灶完全消失,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不可测得的患者比例可达76%,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超过60%,这些结果为临床制定长期治疗计划提供了坚实依据。
安全性和依从性同样是晚期治疗方案成败的关键因素。内分泌治疗方案通常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停药率相对较小,使患者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接受治疗,避免频繁更换药物带来的不便与风险,从而在延长生命的同时兼顾生活质量。
在规范治疗之外,康复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对患者的长期预后同样重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尿失禁等排尿功能障碍问题,大多数患者可在术后数月到一年内逐渐恢复。术前术后配合盆底肌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排尿控制能力。对于骨转移患者,应同时进行骨保护治疗,减少骨折和疼痛等并发症。此外,保持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康复和免疫力提升均有益处。患者家属和社区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在就医陪伴、情绪疏导、康复锻炼等方面给予帮助。
专家指出,前列腺癌虽进展相对缓慢,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可低估。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将“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理念纳入日常健康管理。在基层对可疑的患者进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普及科学防治知识,能够有效提升早期诊断率,减少晚期病例比例。
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防治体系的完善,前列腺癌正逐步从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转向可干预、可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模式。通过科学筛查、精准治疗与长期管理,越来越多的患者将有机会获得更长久、更高质量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