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天的角逐,昨晚(23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落下帷幕。本届大赛共设106个竞赛项目,吸引35个代表团的3420名选手、3275名裁判参与。不少新赛项、新职业、新技术亮相本届大赛。
本次全国技能大赛到底“新”在哪儿?
都有哪些新职业赛项?
众多技能人才打擂台都比点什么?
新职业、新技术
反映哪些行业新趋势?
本届大赛增加了不少新业态、新职业、新技术,它们都代表着哪些行业技能的发展新趋势?
大赛共设置了106个项目,包括66个世界技能大赛选拔项目和40个国赛精选项目。其中,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技术、新能源等赛项占比超过50%,体现了大赛紧跟技术前沿发展的导向。同时,首次把乡村振兴赛项纳入范畴。
在66个世赛选拔项目中,新增无人机系统、智慧安防技术、软件测试、数字交互媒体设计、口腔修复工艺技术、零售等6个赛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赛项设置围绕社会生产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也将引领职业教育培训改革方向。
技能人才上“新”都有哪些新特点?
据了解,本届大赛共有3420名选手参与,本届技能大赛人才上“新”,都有哪些新特点?
高学历是本届大赛选手构成的一个新趋势。据了解,所有参赛选手中,有博士13人、硕士286人、本科843人,占比高达33%,这些选手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技术、新能源等前沿技术技能领域,展现出高学历与高技能深度融合的新风貌。
本届参赛选手的第二个特点是年龄跨度广。此次参赛选手年龄覆盖16岁至57岁,体现了技能人才终身培育的特点。
第三个特点是参赛的企业职工占比明显增加,参加国赛精选项目的职工选手占比超过了50%,这样的变化,可以更好助力企业职工创新创造,提高大家钻研技术、提高技能的热情。
操纵机器人干细活
选手需要哪些能力?
本届比赛有不少项目都跟机器人有关,这些机器人要怎么应用到日常生活场景中?又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比赛现场,记者看到,参赛选手们通过编写代码给机器人装上了聪明的“大脑”。让两台服务机器人完成送快递、垃圾分类的工作。
要想让服务机器人真正像人一样工作,不仅要求选手们熟练掌握计算机、通信、物联网、定位导航、机械、装配、电子电器等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机器人领域的相关行业标准。才能保障机器人实际运行的可靠性和精准性。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项目裁判长 庞春:最难的其实就是精度的调试,比如机械手臂要抓,有经验的、水平高的,很快调,抓得准;没经验的,能动能碰,就是抓不准,水平就在这里体现。
同样是机器人的应用,在自主移动机器人赛项,机器人“上岗”摘水果,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学生 克里斯蒂安·舒尔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机器人和中国创新,看到这个展览的规模,我们太兴奋了。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教练 侯坤鹏:这个农场机器人在未来肯定会运用到农作物的播种、采摘,可以帮助农户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农户的负担。
随着机器人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机器人操作、维护、编程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此次大赛设置了相应赛项,也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 吴礼舵:我们现在人才培养需要多元化,一定要把技能、技术融会贯通,只有复合型人才才符合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
大赛项目里藏着哪些新质生产力?
本届大赛的不少项目里都藏着新质生产力,这些新质生产力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将如何助力产业升级?
智慧安防技术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需要选手编程,利用AI做一些任务。对于参赛选手来讲,将AI引入编程属于比较新的技术。
广州市技师学院人工智能产业系副主任 张鹏然:我们模拟了楼宇对讲、视频监控、停车场管理三个场景。首先从传统的综合布线开始训练选手,再加AI进去。
口腔工艺修复技术项目作为世界技能大赛新增赛项之一,原本通过传统“咬膜”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的义齿制作,选手在赛场通过数字化扫描、设计及制作等“神操作”,一天内就能完成。
口腔修复工艺技术解说员 李婧:以往我们制作假牙周期长、误差大,现在运用数字化技术,将误差精确到了0.02毫米。过去制作假牙往往需要一周的时间,未来我们可能实现当天看牙,当天戴牙,极大地优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从智慧安防技术到无人机系统,从数字交互媒体设计到口腔修复工艺技术,新增的世赛选拔项目,正引领技能人才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为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绝技绝活展示
非凡技能是怎么练成的?
本届大赛不仅赛况激烈,不少技能人才还带来了绝技绝活展示,从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到艺术创意,从智能科技领域的前沿成果到传统非遗技艺的精妙传承,精彩非凡。那么,这些绝活究竟是怎么练成的?
刘雅洁来自山东,她的绝活是驾驶2吨的叉车摞放四层高脚酒杯。为了增加难度,每个酒杯内装着水和一条金鱼。同时在最高的位置还放置了一枚乒乓球。
为了达到毫米级操控,她每天苦练300次精准摞放,才练就了“步步登高”的绝活。
山东港口女子叉车队 刘雅洁:这是岗位练兵的其中一部分,因为我们的工作环境是在三米的窄巷里,需要把一个个将近200斤的货架挪放至8米高,必须四点定位,挪放到位,才能确保作业的安全与高效。
非遗技艺的展演同样精彩纷呈。“沙粒画制作技艺”用塔克拉玛干细沙作画;“动偶钟制作技艺”靠3000多个手工零件实现整点“开伞旋转”。(总台央视记者 陈钰洁 唐蕾 闫素 朱劲松 河南台)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