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光阴,能让青丝变白发,能让沧海成桑田。在河北滦平,有这样一位 “拼命书记” 范振喜,他用 40 年扎根乡村,将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典范,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40 年前,范振喜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家乡,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村民生活困苦。然而,他没有退缩,而是暗下决心,要带领乡亲们改变命运。刚上任时,村里连办公经费都没有,范振喜自掏腰包;为了发展产业,他四处奔波考察项目,常常顾不上吃饭休息;面对村民的质疑和不理解,他耐心沟通,用真诚打动每一个人。
在发展过程中,范振喜遭遇过无数挫折。推广新的种植技术,村民担心失败不敢尝试;发展旅游产业,资金短缺成为拦路虎;甚至在工作中,他自己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但这些困难从未磨灭他的斗志,身患重病的他,依然坚守在工作一线,用 “拼命” 的劲头,一次次带领村庄走出困境。他就像一颗钉子,牢牢钉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永不松动。
范振喜深知,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与生态的全面振兴。他注重保护村庄的传统文化,挖掘乡村特色,让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他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植树造林,整治环境,让村庄成为山清水秀的宜居之地。如今,曾经贫困的小村庄,街道整洁,产业兴旺,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范振喜 40 年的坚守,不仅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更树立了一面乡村振兴的旗帜。他的 “拼命” 精神,激励着无数基层干部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范振喜这样的 “拼命书记”,我们才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村庄实现华丽蜕变,广大农民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四十年如一日,范振喜用热血和汗水,在乡村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奋斗之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坎。让我们以范振喜为榜样,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共同描绘更加美好的未来。(李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