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赛力斯(601127.SH)股价盘中一度涨停,最高达163.52元/股,创历史新高,总市值突破2600亿元。截至当日午间收盘,赛力斯股价报161.08元,上涨8.36%,成交额124亿元,位居A股市场第二。
作为一名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一家公司股价突然暴涨,散户们蜂拥而入,结果往往成为接盘侠。赛力斯这次的情况看似不同——有业绩支撑、有赴港上市利好、有新能源车概念加持。但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
赴港上市获备案 公司于9月25日晚间公告,已获得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计划发行不超过3.31亿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此次IPO募资将主要用于研发投入、海外市场拓展、充电网络建设以及流动资金补充等。
业绩亮眼 扭亏为盈 根据最新财报,2025年上半年赛力斯实现营收624.02亿元,虽然同比微降4.06%,但净利润达到29.4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1.03%。公司总资产达1129.1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66%。
表面上看,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利好消息。但作为一个量化交易的信徒,我深知市场从来不会按照表面逻辑运行。记得我在复大学读书时第一次接触量化交易系统时的震撼——原来市场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的交易行为模式。
在当前的牛市环境中,"适时换股"远比"盲目持股"重要。这不是我凭空得出的结论,而是多年量化交易实践的经验总结。
三个关键原则:
唯一应该关注的是客观数据反映出的真实交易行为。这让我想起2018年那波行情中犯过的错误——被表面涨跌迷惑,忽视了资金流向的本质变化。
虽然我们都知道利好利空与股价走势没有必然联系,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消息一定会影响股价。关键在于如何解读这种影响。
通过量化模型对交易行为的跟踪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出四种主要交易行为:
这种分析方法彻底改变了我对市场的认知。以前看K线图总觉得雾里看花,现在终于有了透视市场的"X光机"。
这个案例清晰地展示了机构如何利用利好出货。虽然股价还在上涨,但已经连续4个交易日被「获利回吐」行为主导。表面上涨的背后是资金在悄悄撤退,最终导致股价大幅调整。
这让我想起行为金融学中的"处置效应"——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股票而过久持有亏损股票。机构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完成派发。
这个案例展示了完全相反的情况。虽然股价还在下跌,但已经有6个交易日呈现「空头回补」主导。这说明机构正在利用利空消息引发的恐慌情绪低吸筹码。
这种现象印证了"逆向投资"的价值——当大多数人都被恐惧支配时,往往是绝佳的买入时机。但关键是要有客观数据作为判断依据,而不是凭感觉行事。
回到赛力斯的案例。从量化角度看,我们需要关注几个关键点:
这些数据远比表面的利好消息更能反映真实情况。记得2023年某新能源车概念股在利好发布后连续涨停,但量化数据显示主力资金却在持续流出,最终股价腰斩。
我自己的投资体系就是在不断试错中完善的。从最初的技术分析到现在的量化模型,走了不少弯路。但有一点始终不变——对客观数据的尊重。
赛力斯的案例再次证明了一个真理:市场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无法获得内幕信息,但可以通过量化工具看清资金动向。
记住巴菲特的那句话:"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看清市场真实状况的能力。
声明: 本文所涉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整理分析而成。文中提及的任何个股及市场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用。若内容涉及版权或数据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本人严正声明从未设立任何收费群或提供个股推荐服务,谨防金融诈骗。投资决策需独立判断,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