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25日“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在武汉开幕,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在这场思想碰撞中,文旅融合作为激活长江文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再次成为焦点。湖北在“十四五”期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成绩单,其背后正是绿水青山与人文底蕴相互赋能、共生共荣的生动实践,同时,也为湖北建设“十五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引新的方向。
以生态修复之笔,绘就文旅融合的绿色基底。过去五年,湖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性修复治理,完成4类24项绩效目标,为文旅发展夯实最靓丽的生态底色。正是这片重现生机的绿水青山,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走进湖北,感受“极目楚天舒”的壮阔。没有生态的持续向好,就难以支撑文旅产业的长远发展。“十五五”阶段,湖北将持续聚焦生态修复领域,构建生态文旅价值评估体系,明确山水林田等不同景观类型的文旅开发模式,同时避免过度商业化破坏生态基底。将生态修复的成效直接转化为文旅产业的竞争力,让静默的山水真正“活”起来、“富”起来。
以文化铸魂之墨,勾勒长江文脉的当代气象。湖北将物质文化遗产修复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世界级文化遗产武当山通过数字技术打造多项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通过VR全景游览、无人机表演重新焕发道教文化活力,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武当历史;黄鹤楼以AR技术重现历代风貌,联动户部巷等街区形成“登楼望江、入巷品俗”的文旅场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同样亮眼,汉绣传承人开发的文创服饰走进景区商店,楚剧《万里茶道》融入现代舞美巡演各地。未来,湖北将设立专项创作基金,支持跨区域非遗传承人联合打造舞台剧、文创产品等,联合上游川剧、中游楚剧、黄梅戏和下游越剧、昆曲打造“戏曲溯源之旅”。进一步整合长江经济带沿线高校教育资源,建立“非遗传承人教培体系”,通过高校竞赛、学术论坛、论文写作等形式,让不同地域的文化瑰宝在头脑风暴中肆意生长。
以业态创新之彩,渲染荆楚旅游的品质画卷。“十四五”以来,湖北旅游综合收入持续攀升,2025年前7个月已超5717亿元,同比增长16.07%。这些成绩既源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得益于文旅融合的深化。传统观光游加速向研学游、度假游转型,开元森泊度假乐园“森林探险+亲子课堂”的休闲模式,天屿湖旅游区“滨湖康养+会议会展”的度假产品,以“文旅+”业态满足了游客多元化需求。“不夜荆楚”以24小时消费生态激活夜间经济,“知音湖北”全球推广活动打造世界级荆楚文化名片。未来,湖北可牵头推动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打造“长江全线沉浸游”,从青藏高原探寻人类文明起源,穿巴山蜀水体会江湖侠气,游荆楚平原感受浪漫狂放,观烟雨江南感受诗情画意。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湖北文旅发展更需锚定协同共赢的方向。依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联合沿江省市打造“长江文明溯源之旅”“生态保护研学走廊”等跨区域线路,推动景区门票互通、客源互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生态治理与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让长江沿线的生态成果转化为文旅优势。活化利用长江上中下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长江文化共同体”。未来,随着沿线省市的携手发力,长江文旅必将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更强音,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厚的文化力量与生态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贝(武汉市蔡甸区卫生健康局)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