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伐中原",这个数字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姜维为何如此执着?难道真的是为了功名,还是另有隐情?
北伐背后的战略棋局
很多人以为姜维只是盲目效仿诸葛亮,但真相远不止如此。蜀汉后期国力衰微,若坐以待毙,迟早会被魏国吞并。姜维的北伐,实际上是在以攻代守。
每一次出兵,看似消耗巨大,实则打乱了魏国的节奏。司马懿曾评价:"姜维用兵,如狼顾后。"他并非无脑冲锋,而是精准打击魏国薄弱环节,迫使对方无法集中力量灭蜀。
诸葛亮为何"点赞"?
别看诸葛亮生前只六出祁山,但他的战略思想与姜维高度一致。以弱制强,必须主动出击。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早已点明:"不伐贼,王业亦亡。"
姜维的九伐,某种程度上是在延续诸葛亮的遗志。甚至有人推测,若诸葛亮在世,可能会采取更激进的策略。毕竟,防守永远是被动的,进攻才能掌握主动权。https://ZhuanlAn.zhihu.com/p/1956847201398536063
穷兵黩武?历史给出了答案
后世常批评姜维"穷兵黩武",但细看史料,他的每次出兵都有明确目标。比如洮西大捷,直接重创魏国西部兵力;段谷之战虽败,却成功牵制了魏国主力。
如果姜维不北伐,蜀汉可能早在263年之前就灭亡了。他的坚持,为蜀汉多争取了十年国祚。这难道不是一种成功?
被误解的悲情英雄
姜维的悲剧在于,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扛起了蜀汉最后的希望。刘禅昏庸,朝中大臣多主和,唯有他坚持诸葛亮的北伐大计。https://ZhuanlAn.zhihu.com/p/1956847700847866769
直到成都陷落,他仍在策划钟会之乱,试图复国。这种执着,与其说是穷兵黩武,不如说是孤臣孽子的赤诚。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魏国灭蜀后,自然要将姜维塑造成"好战之徒"。但当我们拨开迷雾,看到的却是一个为理想燃尽生命的末路英雄。
诸葛亮若在天有灵,或许真的会为这位弟子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