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的一个小城,诸暨市,篮球不再仅仅是一项运动,而是成为了连接乡情和人心的纽带。每年,这里都会举办一场以村为单位的乡村篮球联赛——“村BA”。你能想象吗?人口不过百万的地方,却拥有超过2000片标准篮球场,4500多名运动员,327支球队,850多场比赛!这样的热情,简直让人惊叹。
晚上7点,诸暨市杜黄新村的灯光篮球场如同夜空中的明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村民围观。球场上的攻防转换,传球配合,仿佛在诉说着每一个参与者的故事。此时此刻,村民们的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整个村庄都被这场比赛点燃了。
“村BA”的魅力何在?从诸暨市篮球协会主席黄生华的口中,我们得到了答案:“今年我们的‘村BA’报名非常踊跃,整个诸暨动起来了!”的确,篮球不仅仅是比赛,更是整个社区的聚会。许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甚至专程坐飞机、动车赶回来,只为在家乡的赛场上挥洒汗水。
正如阮陆生所说:“每天我听到哨声响了,我就来了。”这是对家乡的一种归属感,是在外漂泊的乡愁。在这样的比赛中,村民们不仅是球迷,还是自己村子的骄傲,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球队呐喊助威。小球迷寿泽凯更是兴奋地说:“今天我来看爸爸和叔叔的比赛,给他们加油,我们村是最棒的!”
“村BA”不仅是篮球的盛宴,更是人们情感的归属。每一场比赛,都是一场乡情的聚会。很多年轻人如黄崎列,坐了8个小时的动车,只为回到家乡为球队奋斗。他们的心中,篮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而这种热情的延续,源于诸暨深厚的篮球文化。早在上世纪50年代,诸暨市的农民篮球队就曾在全省农民篮球赛上夺得冠军,点燃了乡村篮球的火焰。可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乡村篮球逐渐冷却,甚至一度减少到不到10支球队。黄生华对此深有感触,作为土生土长的诸暨人,他希望能够让家乡的篮球事业重现辉煌。
于是,诸暨市篮球协会决定从基础抓起,开展篮球培训,逐步建立起一张覆盖全市乡镇的篮球组织网络。如今,随着“村BA”的持续举办,越来越多的孩子拿起篮球,追逐自己的篮球梦。每场比赛的背后,都有着无数个孩子为了梦想而奋斗的身影。
“村BA”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篮球场,它还在无形中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团结。在杭金七村,曾经因为村庄合并而互不相识的村民们,因为篮球而聚集在一起,成立了篮球队。比赛期间,他们相互加油,甚至自发组成啦啦队,为自己的球队助威。这样的团结,让村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邻里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化解。
枫桥镇屠家坞村的故事同样触动人心。两家因邻里矛盾而对立的村民,因为孩子们在“村BA”中的出色表现而走到了一起。赛场上的默契配合,场外的和谐氛围,让曾经的隔阂变得不再重要。
“村BA”不仅仅是篮球比赛,它更是促进邻里和谐、改善社会风气的黏合剂。在这里,篮球成为了人们交流的桥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如今,越来越多的村庄主动对接赛事的承办工作,借助赛事筹备完善基础设施,修建篮球场,成为了村庄新的人气聚集地。
“多一个球场,少一张麻将桌”,这样的共识在村民心中逐渐形成。篮球不仅提升了村庄的凝聚力,也成为了乡村治理的新抓手。诸暨市的“村BA”现象,折射出的是乡村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是人们对归属感的渴望。
这样的故事,正在全国各地悄然上演。每一场“村BA”,不仅是篮球的角逐,更是乡情的交融,家乡的召唤。无论你身处何地,归属感与乡情始终在心中流淌。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的“村BA”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