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承载着团圆和丰收的美好寓意。在广西来宾市的忻城县,这个节日更是焕发出独特的地方色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小马仔供月习俗。这个习俗不仅展现了壮瑶文化的多样性,更是来宾市唯一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秋民俗活动。
小马仔供月习俗,源于忻城壮族人民对自然与宇宙的敬畏与感恩。每年中秋,壮族百姓会用自家种植的糯米制作小马仔,作为供奉月亮的祭品。小马仔以十二生肖为主打造型,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融入了更多动物和卡通形象,展现出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与智慧。
在忻城县城关镇的范团村,这项传统技艺正在被精心传承。作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樊葵仙带领家人和村民们一起动手制作小马仔,工序繁复,从选米到蒸煮、彩绘,共需十道工序,历时两天才能完成。每一只小马仔不仅外观精美,且寓意深厚,既可以作为供品,也可作为艺术摆件,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独特审美和工艺水平。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遗文化,忻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自2019年起,通过“非遗+节庆”的方式,每年定期举办小马仔供月赏花灯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今年的活动将于10月6日举行,届时,游客们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小马仔,更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与文化底蕴。
小马仔供月习俗,正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闪耀在八桂大地上,传承着壮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展现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让我们在这个中秋佳节,走进忻城,领略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共同感受家乡的温暖与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