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广东省2025年度“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系列活动在广州举办,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相关领导出席活动并致辞,活动旨在系统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营造关注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体系建设:织密精神卫生服务网络
近年来,广东省持续加大精神卫生投入,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起以省精神卫生中心为龙头、市级专科医院为骨干、县级综合医院精神科为枢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三级防治网络。
目前,全省共有1468家医疗机构提供精神心理服务,设立心理门诊462个、睡眠门诊131个,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在队伍建设方面,精神科医师、护士数量已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一支近3000人的专职防治队伍长期扎根基层,成为服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重要力量。
救治保障机制持续完善,创新实施长效针剂“一站式”全免治疗模式,累计惠及近4.5万名困难患者,获国家高度肯定。此外,通过组织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医院”科普巡讲千余场,完善心理援助热线全天候服务机制,全省心理健康服务生态持续优化,社会支持氛围日益浓厚。
地方实践:创新模式破解精神卫生服务难题
广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精神卫生服务方面走在前列。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在活动中介绍,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已100%开设“精防门诊”,社区心理援助服务站基本建成,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连续四年全省排名第一。然而,广州也面临严峻挑战:常住人口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7.4万人,流动人口患者数量庞大,管理难度高。下一步,广州将强化多部门协同,推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分享了“睡眠心理门诊1+8”模式的经验。以市第三人民医院为龙头,8家片区医院为辐射,形成分级诊疗网络,实现“轻症在基层、重症进龙头”。该模式通过统一标准、资金统筹、医师多点执业,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心理健康服务。未来,中山计划拓展至“1+8+N+X”模式,将学校、企业、养老机构纳入服务网络,打造全生命周期心理服务链。
重点人群:青少年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关怀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何洪波主任指出,“青少年心理问题往往发现较晚,多数因休学、自伤等严重行为才就医。”为此,广东在茂名试点早筛体系,推动家校医社联动,并开展“复学营”项目,帮助休学青少年重返校园,试点中超过70%参与者成功复学。何洪波强调,未来将推动项目标准化,并在全省推广。
面对老龄化挑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推出全国首台“5G脑健康车”,集成外周血标志物检测、认知评估、脑机接口等技术,实现老年痴呆的快速筛查与早期干预。副院长吴逢春表示,该项目旨在让偏远地区和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专业服务,目前已在广州社区医院推广免费筛查小程序,3-5分钟即可完成初步评估。
在“抑郁症可防可治”主题环节,何洪波主任系统解读了抑郁症的防治策略。他强调,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全球终身患病率达4%,但社会污名化仍导致许多患者延误治疗。防治方面,需构建健康生活方式、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加强早期识别;治疗方面,应采取心理、药物、物理等综合手段,坚持足量足疗程。他呼吁公众科学看待抑郁症,“它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
据悉,本次系列活动还通过心理健康科普大赛、主题义诊、广州塔亮灯、心理脱口秀等形式,推动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省卫生健康委表示,下一步将深化“精神卫生服务年”举措,推动资源扩容、路径创新、服务下沉,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为共同营造浓厚社会关怀氛围,广东正逐步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为全民心理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