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祥浩 邱明达
在温州鹿城区,昔日人们远赴山野寻觅花海的足迹,正悄然转向城市公园。马鞍池公园夜樱如梦似幻,绣山公园杜鹃开得如火如荼,杨府山公园月季争奇斗艳……老城区的各大公园,四季花开不断,步步皆景,更催生出一场“赏花经济”的热潮。
近年来,鹿城区以“全域花开”和“门前绿地”为双轮驱动,持续推进城市绿化品质提升,构建起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的城市绿色社交网络。截至今年8月,全区累计更植各类花草约20万株,栽植灌乔木2700余株,改造提升绿地面积达13566平方米,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
一园一品
打造四季赏花盛景
“月月有花、季季有展、处处有韵”,鹿城区以“公园主题+”理念为核心,深耕“一园一品一特色”建设,让每个公园都拥有自己的“花式杀手锏”。
九山公园以温州市花——茶花为主题,汇聚400余个品种,打造集观赏、科普、文化于一体的专业茶花园,成为温州茶花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墨池公园则融合传统园林美学,以兰花与菖蒲营造“书画墨池”的雅致意境;翠微山公园自2019年起陆续引进红枫、鸡爪槭等20余种秋色叶树种,打造“槭枫秘境”,让秋日也绽放出绚丽色彩。
杨府山公园则化身“百花公园”,梅园、樱园、月季园、绣球园、荷花池次第开放,形成全年无休的赏花链条。绣山公园更是以10万余株杜鹃花惊艳出圈,50余个品种的“红阳”“火烈鸟”“恰恰”等竞相绽放,勾勒出一条火焰般的花廊,吸引无数市民打卡拍照。
“我们不仅种花,更在‘造景’。”鹿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个公园在赏花布局上讲究“点、线、面”结合,依据花色、花型、植株形态进行科学搭配,营造出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让游客无论远观还是近赏,都能沉浸于花海的气势之中。
匠心雕琢
点亮城市诗意空间
赏花热潮的背后,是园林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马鞍池公园的夜樱之所以“出片”,离不开一场持续两年的灯光升级。园林部门新增46组投射灯与壁灯,构建“月光氛围光+精准补光”的立体照明系统,并邀请专业摄影师参与调试,确保每一朵樱花在光影中都能展现细腻纹理,实现“随手一拍即大片”的视觉体验。
杨府山公园则通过“雾森系统”营造出莫奈画中的梦幻场景。溪边雾气氤氲,鸢尾与睡莲点缀其间,杜鹃花海若隐若现,如诗如画。今年,园林部门对老化管道进行更换,并在溪流对岸新增雾森装置,形成双侧呼应,进一步提升了景观的沉浸感。
在打造赏花景观的同时,鹿城区也注重公园的“适儿化”改造,推动绿色空间向“全龄友好”升级。全区已累计建成10处儿童友好型乐园,如时代广场“欢乐时光”、绣山公园“森谷乐园”、江滨带状公园“勇闯海岸”等,配置滑梯、攀爬架、跷跷板等无动力设施,让儿童在自然中自由探索、健康成长。杨府山公园的改造案例更是入选省级“环境友好 儿童友好”优秀实践,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样板。此外,园林部门还联合学校、社会组织推出“生物多样性体验基地”“校园联动自然课堂”“植物标本科普”等户外研学项目,让公园成为孩子的“自然课堂”。
“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好看’,更是‘耐看’和‘可参与’。”鹿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一处灯光、每一株花木、每一条游览路线,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让市民在城市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诗意与生活的温度。
流量变现
催生“赏花经济”新活力
花开了,人来了,消费也“活”了。鹿城区积极推动“赏花流量”向“消费增量”转化,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居民受益”的良性循环模式。
以马鞍池公园郁金香花展为例,这一持续20余年的品牌花事已成为温州春日的文化名片。今年3月,大南街道借势推出为期三天的“南门花朝集”活动,融合了文创市集、传统游园、特色消费节等多元内容。蹴鞠、木射、投壶、捞金鱼等传统游戏让市民沉浸式体验文化魅力,而巨型水壶郁金香装置、粉色毛绒兔打卡点、彩色风车长廊等创意景观,将赏花动线延伸至大南商圈核心区域。
数据显示,今年该活动期间银泰世贸店日均客流达8万人次,同比增长145.31%,创2021年以来新高,直接拉动商圈营收增长30%。郁金香花展累计吸引47万人次游客,真正实现了“以花为媒、聚势赋能”。
九山公园则将茶花盛开与南戏文化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沉浸式戏曲演出,辅以特色市集与美食街区,形成“赏花+观剧+消费”的复合体验,让传统文化在花香中焕发新生。
截至目前,鹿城区已累计举办特色花展50余场,衍生鲜花集市、摄影大赛等文旅活动20余场,有效激活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商业潜力。
从“门前绿地”到“全域花开”,从单一绿化到复合功能,鹿城的“花式出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场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