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董鑫
妈祖是中国沿海地区广受敬仰的海洋守护者、气象守护者,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妈祖(MAZU)”则是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
四个字母分别对应了多灾种(Multi-hazard)、预警(Alert)、零差距(Zero-gap)和普惠(Universal)的英文首字母。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的预警系统,以及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防灾减灾智慧和经验。
10月11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介绍了这份“中国方案”。
他表示,妈祖文化与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的理念高度契合,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
根据全球适应委员会的评估,即将发生的灾害事件如提前24小时通知,可减少30%的损失。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灾害事件逐渐增多,加强早期预警、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越来越重要和紧迫。
中国作为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区,在长期防灾减灾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实践。
目前,我国建成了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预报体系能够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产品。
联合国发起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提到,要确保到2027年,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受到早期预警系统的保护。中国积极响应倡议。
2024年9月,中方领导人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建设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
2024年11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上,中方发布《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这是全球首个响应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国家级行动方案。
今年7月,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迅速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共鸣。
陈振林介绍,“妈祖(MAZU)”具备“云+端部署、智能开放的预警工具箱、人工智能技术集成”三大特色,能够为各类灾害和风险的早期预警提供解决方案,快速弥合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鸿沟。
中国研发了从分钟、小时到季节尺度的“风雷”“风清”“风顺”系列人工智能预报模型体系。基于云计算的强大算力和存储能力,发展中国家无需大量投资建设本地超算中心和数据存储设施,享受到中国最新的技术成果和气象服务产品。
未来,中国气象局将向合作伙伴开源气象模型,构建共同建设、共同完善的开放共享社区。
陈振林表示,中国气象局承担着27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或者区域气象中心的职责,并在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今后三年,还将提供2000人次培训、100个奖学金名额和50个访问学者岗位。
“‘妈祖(MAZU)’方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从全球气象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转变为重要议程的贡献者和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彰显了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行动与大国风范。”陈振林说。
他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妈祖(MAZU)”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应对防灾减灾注入更大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强的科技支撑、制度支撑和规则支撑,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