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博弈由来已久,几乎没有停歇过。作为全球霸主的美国,时常通过军事、经济等多种手段来对中国施加压力。然而,这些年来,中国的态度越来越坚定,尤其是在面对美国的威胁时,总是显得从容不迫。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中国如此自信呢?
在2015年,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B·哈里斯上任后,便开始对中国发起强硬言辞,公开表示要“遏制中国在南海的扩张”,甚至威胁“不惜一战”。哈里斯曾推动美国海军在南海进行大规模军演,还派遣航母战斗群进入这一争议水域,试图通过强硬手段迫使中国让步。
哈里斯的做法可谓典型的鹰派思维,充满冷战色彩。他认为,仅凭美国航母的威慑就能吓倒中国,然而事实证明,他的计算错误了。中国对于捍卫主权的决心远超预期,结果哈里斯的策略反而导致美国在这场对峙中失败。美国的失败,主要源自其对中国态度的误判。
与此同时,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在2016年上任,这一时机正巧与南海仲裁案的风头最劲相吻合。在此之前,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三世一直紧紧依附美国,推动仲裁案挑战中国的南海主权。然而,杜特尔特则采取了更为务实的外交政策,他不再一味迎合美国,而是选择与中国改善关系,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他的这一转变,既打乱了美国的计划,也改变了南海局势的发展。
2016年的中美南海对峙,并非一朝一夕的突发事件,而是多年来积累的矛盾爆发的结果。回顾历史,2009年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的争端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时菲律宾试图将黄岩岛划入自己的领土,但遭到中国海警和海军的果断反制。此后,菲律宾虽然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中国,但却寻求美国的援助,期望借助外力对抗中国。
到了2016年,南海仲裁案成为导火索,菲律宾与美国联合推动仲裁,试图通过国际法律否定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益。尽管仲裁结果对菲律宾有利,否定了中国的“九段线”主张,但这一行为显然是针对中国的,而美国也趁机借此机会对中国施加压力。美国开始在南海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出动航母战斗群及大量舰艇,企图通过“航行自由行动”来威慑中国。
但这次,美国的威胁未能奏效。在哈里斯的指挥下,美国舰队在南海频繁活动,靠近中国控制的岛礁,甚至派舰载机低空飞行,试图逼迫中国作出让步。面对美国的挑衅,中国毫不示弱,迅速动员海军、空军和火箭军进行反制。中国的三大舰队——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迅速派遣几十艘舰艇进入南海,与美舰形成对峙。与此同时,中国的歼-11、歼-16战机频繁出动,对美国舰队进行近距离侦察。
中国的火箭军也在关键时刻试射了东风-21D和东风-26两种反舰弹道导弹,精确打击了目标,震慑了美方。这些导弹被称为“航母杀手”,一旦投入使用,将严重威胁美国航母的安全。面对中国的强硬回应,美国最终选择撤退。不到两周后,美国舰队撤回珍珠港,离开了南海。
这次对峙,标志着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威慑失效,而中国的决心和实力得到了全球的认可。美国的航母不再是无敌的存在,反而暴露了其在面对中国强硬立场时的脆弱。自此,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和军舰巡航逐渐常态化,而美国再也无法轻易通过军事手段威胁中国。
这场对峙也让南海周边的国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菲律宾的杜特尔特上台后,迅速调整对华政策,两国开始加强渔业合作与资源开发,气氛有了显著改善。其他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等,也开始调整对美国的依赖,愿意与中国和平共处。整体而言,中国在南海的影响力逐渐上升,而美国则开始收敛其过度的军事威胁。
哈里斯在这次对峙中的失利,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一大挫折。此后,他从太平洋司令部卸任,转任驻韩大使,影响力大不如前。相对而言,杜特尔特则凭借灵活的外交手腕,成功在中菲关系中获得了经济利益,直到卸任时,中菲关系的缓和成为他任期中的一大亮点。
从这次对峙可以看出,只要中国有足够的实力与决心,美国即使再想通过威胁恐吓,也无法轻易动摇中国的立场。这一事件不仅提升了中国军队的自信心,也让世界看清了中国捍卫主权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