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的“坐化”究竟是真是假?通过武松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端倪。武松在与宋江的对话中提到:“小弟如今已残疾,不愿去京城朝觐,将身边的金银赏赐都捐给六和寺,打算做个清闲的道人。”如果鲁智深真的是在六和寺坐化,他就不可能一直待在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武松和鲁智深可能早有预谋,一个假装“坐化”,另一个则称自己残疾,借此避开京城那些不堪的人物,比如蔡京、高俅和童贯。而且,连林冲的“风瘫”恐怕也有可能是假的。
仔细回顾《水浒传》中的描写,我们会发现,武松在鲁智深“坐化”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十分反常。在钱塘潮水到来之前,鲁智深和武松曾在寺中共度时光,等待潮水的到来。当鲁智深讨论坐化并写偈语时,武松恰好不在身边。这是武松和鲁智深假装“坐化”计划中的第一个破绽。
第一个破绽在于,鲁智深在讨论“坐化”时显得十分迷茫,甚至去问一个小沙弥什么是坐化。如果鲁智深真想了解这一点,为什么不问身边最熟悉的人——武松?而且,武松不仅是鲁智深最亲近的朋友,也是他最信赖的伙伴,怎会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不在身边?
第二个破绽是,鲁智深本身并不识字,更未曾认真学习过佛经,突然间竟能写出那么深奥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语出自六祖慧能,但鲁智深连基本的佛教教义都没有学习过,他怎么可能突然就能写出这种偈语呢?在《水浒传》中,鲁智深连字都不识,连经文也没认真听过。因此,鲁智深能写出这首偈语,无疑是一个谜。
第三个破绽出现在鲁智深“决定圆寂”时,他并没有事先与武松商量,而是自己换上僧衣,便叫部下去通知宋江。按照常理,武松作为鲁智深的铁哥们,应该在鲁智深“坐化”时守在身边,表示悲伤并做好安排,但武松却表现得冷淡,似乎对鲁智深的“死”毫无悲伤之情。这种反常的行为,是武松和鲁智深的计划露出的又一个漏洞。
更令人疑惑的是,武松在鲁智深“死后”居然没有表示任何伤感,甚至连一声悲叹也没有。与他之前为金眼彪施恩的死而痛哭流涕相比,这种冷淡显得尤为奇怪。既然鲁智深是他最亲密的朋友,怎会对他“死”的消息毫无反应呢?
宋江虽然表面上装作不知情,但其实他早就看出了其中的猫腻。尽管鲁智深和武松的“坐化”行为具有极大的隐瞒性质,但宋江心知肚明,这背后其实是武松的谋划。为了避免朝廷发现这个秘密,宋江做出了一个补救的举措:他决定将一个死去的梁山军士装进佛龛,并将其火化,从而掩盖鲁智深“坐化”事件的真相。这个做法表面看起来似乎荒唐,但实际上是宋江为维护梁山的利益以及避免暴露秘密所做的权宜之计。
至于宋江为何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他要掩盖鲁智深“坐化”是假象,更因为他害怕朝廷借此找他麻烦。事实上,宋江心里明白,鲁智深的“坐化”不过是一个借口,而武松的深度参与正是计划的一部分。因此,宋江为保护鲁智深、武松和林冲的隐居计划,也为保全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选择了这个看似极端的“补救办法”。
总之,鲁智深的“坐化”并不是真正的圆寂,而是他与武松联合策划的一个隐退计划。宋江最终通过“毁尸灭迹”的办法,保住了梁山的秘密和自己的政治利益。至于林冲的“风瘫”,也极有可能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装病”计划,用以掩盖整个局面的真相。宋江的应对策略虽然狠辣,但他无疑是为了保全大家的隐秘愿望,巧妙地避免了朝廷的怀疑。
那么,你认为鲁智深的“坐化”是真是假?宋江的火化行动,究竟是在帮忙补救武松的失误,还是为了保全自己而“毁尸灭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