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全国首张“职业弹幕人”罚单近期落地: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一家销售“燃咔果冻”的生物科技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查办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
这款售价198元两盒的普通食品,既无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也无药品生产许可证,却在直播间靠“职业弹幕人”营造减肥神话——“轻松瘦35斤”“喝酒夜宵也能瘦”等弹幕刷屏滚动,相同账号前后矛盾反馈(一会称“瘦35斤”,一会说“瘦16.6斤”),不同账号话术一字不差,一场12小时直播中虚假弹幕达1000余条,占比近七成。靠着这套造假手段,该产品大半年售出上万单,而背后操控虚假账号、按“包场40元、包天80元”收费的“职业弹幕人”,也首次被纳入执法视野。
这场看似普通的处罚,实则撕开了直播电商流量造假的新病灶——“职业弹幕人”已从零散水军升级为规模化黑产。与传统刷单刷评不同,这类造假更具迷惑性:实时滚动的弹幕与主播话术形成“双重轰炸”,消费者看到的“满屏好评”,可能是几十个手机账号批量发送的预设内容。执法人员调查显示,“职业弹幕人”的话术精准分为两类:一类是“催单类”,用“其他平台398元一盒,直播间买200送200”制造紧迫感;另一类是“好评类”,编造“哺乳期也能瘦”“吃中药还能瘦”等虚假体验,刻意模糊“普通食品”与“减肥产品”的界限。这种造假不仅针对性欺骗中老年、减肥需求群体,更利用直播“即时互动”特性,压缩消费者理性思考时间,让“冲动下单”成为常态。陕西榆林就有消费者反映,家人因直播间满屏“减肥有效”弹幕,接连购买多盒“燃咔果冻”,发现无效后退货维权却困难重重。
更值得警惕的是,“职业弹幕人”黑产已形成清晰的利益链条:上游有第三方公司承接刷弹幕业务,中游“养号团队”一人操控数十台手机,下游通过微信等渠道按时间收费,甚至能根据商家需求定制话术、调整发送频次。从查处案例看,单个“职业弹幕人”账号一场直播可发50至300条虚假弹幕,而商家只需支付几十元,就能买到“好评如潮”的假象。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模式,让虚假弹幕在食品、保健品、美妆等直播领域蔓延,不仅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与财产权,更挤压诚信商家的生存空间——踏实经营的中小主播,即便产品优质,也可能因“流量不如造假者”被平台算法边缘化,陷入“不造假就没流量”的恶性循环。
此次罚单的价值,远不止10万元的惩戒力度,更在于为新型网络造假行为提供了执法范本。长期以来,“职业弹幕人”因账号虚拟化、交易隐蔽化(多通过微信私账结算)、证据碎片化(弹幕易被刷新覆盖),给监管带来挑战。而本案中,执法人员通过三大手段突破难点:一是固定直播回放,统计虚假弹幕占比与重复频次(如“8单瘦28斤”被发26次);二是解析IP地址与设备信息,锁定“一人多号”的操控痕迹;三是调取商家与“职业弹幕人”的微信聊天记录、转账流水,完整还原黑产链条。更关键的是,执法部门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明确将“刷虚假弹幕”定性为“编造用户评价的虚假宣传”,为后续同类案件的法律适用提供了清晰指引。
治理“职业弹幕人”乱象,不能仅靠个案处罚,需构建“监管—平台—消费者”三方共治的防线。对平台而言,不能再以“技术中立”推卸责任:应升级AI识别系统,对“重复话术”“短时间高频发送”“账号地域矛盾”等异常弹幕自动预警;落实账号实名制,禁止“一机多号”“频繁换绑手机号”的违规操作;建立弹幕溯源机制,让每条互动都可追踪到真实主体。对监管部门,需将“职业弹幕人”黑产纳入常态化打击,不仅查处下游商家,更要顺藤摸瓜整治上游技术服务商与中游养号团队,斩断利益链。对消费者,也需提升辨别能力:警惕“绝对化减肥效果”“模板化好评”“低价紧迫感”的话术陷阱,购买食品、保健品时优先查看资质(如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留存直播录屏与交易凭证,遇虚假宣传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直播电商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虚假流量,而是真实的产品品质与服务体验。当“职业弹幕人”用1000条虚假弹幕撑起一场直播,透支的不仅是单个消费者的信任,更是整个行业的诚信根基。这张10万元的罚单,既是对造假者的警示,也是对行业的提醒:流量可以制造,但口碑不能造假;短期销量可以靠套路提升,但长期发展唯有靠诚信支撑。唯有让虚假弹幕无处遁形,让“职业弹幕人”无利可图,直播电商才能回归“内容为王、品质为本”的正轨,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长期认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黄鹤权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