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车谷产业生态合作大会上,校地双方达成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共签约30个重点项目,总金额达51.57亿元。这一成绩背后,不仅是武汉经开区在“二次创业”新征程上招商引资的又一硕果,更是武汉市深入推进校地融合、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当前,武汉正处在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期,要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抓住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这三个关键环节,让高校丰富的科教资源如“源头活水”真正汇入武汉产业发展的江河湖海。
校地协同,精准贯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面对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挑战,武汉理工大学与经开区携手,构建了“产业引导、校企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通过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与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得以提前融入真实生产环境,直面行业前沿问题。区内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提供真实课题与研发场景,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联合指导,有效锤炼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放眼全国,多地政府也在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如:深圳大学与南山区依托区位优势,聚焦电子信息产业,通过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双导师制”,推动科研创新与产业应用无缝衔接,大幅提升人才的行业适配性。相较于传统模式,这种“学习—实践—再提升”的闭环培养机制,显著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岗位适应力,为其快速融入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产学融合,破解科技转化壁垒。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仍是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瓶颈。武汉理工大学与武汉经开区紧紧围绕“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大健康等万亿级产业集群中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优势领域,构建了“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协同创新体系。双方聚焦产业共性技术与关键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应用场景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形成了“需求牵引研发、研发驱动创新、创新带动产业”的良性循环。深化产教融合,不仅能激活教育的“一池春水”,更能助力产业“乘风破浪”,让科技创新与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同频共振。
促进就业,共建发展共同体。促进就业是民生改善之本、区域发展之基,而产教融合恰恰是破解“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金钥匙。武汉理工大学与经开区通过校地共建产业园区与创新平台,积极打造人才集聚与就业促进的重要载体,在推动高质量就业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双方合作不仅依托项目落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而且通过校企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有效增强了本地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通过校地合作,武汉理工大学高校师生得以更精准把握地方需求,武汉经开区则更高效对接高校资源,逐步构建起“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发展共同体。这一良性互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社会资本,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为区域社会的稳定与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武汉理工大学与武汉经开区携手共进是武汉校地融合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一个精彩注脚。当高校的智慧源泉与城市的产业沃土深度融合,必将迸发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面向未来,武汉将继续探索形式更多样、机制更灵活的校地合作模式,为武汉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余娜(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