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王孝武、通讯员孟庆紫、石磊、常梦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之际,湖北省阳新县用一场“AI画像”行动,为牺牲在异国战场的19名英烈复原容颜。10月25日上午,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慰问组,将精心绘制的烈士画像送至遗属家中,让长眠异国的阳新籍英烈以这种特殊方式“回家”。
“AI”复原的志愿军烈士画像
在烈士李德启的女儿程兰英家中,78岁的她双手接过父亲画像端详,眼眶红润。“真像,跟大伯长得也像。”程兰英的手指轻抚画框,声音哽咽地说。她又抱着画像,对着母亲的照片喃喃自语,“妈妈,我终于见到爸爸了。”
李德启的女儿端详着父亲的画像。
在烈士柯有钟的女儿柯常玉家中,77岁的柯常玉告诉记者:“在梦里总是梦到父亲戴着帽子,但是看不清他的模样,现在终于看清楚了。”她红着眼圈说,“爸,见到你我真高兴。”
柯常玉手捧父亲画像。
湖北省阳新县是全国著名的“烈士县”。县档案馆里,绝大多数烈士档案里没有照片,只有籍贯、番号、牺牲地。翻开抗美援朝英烈名录,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戛然而止的青春。他们中,有离家时儿子才咿呀学语的年轻父亲,有新婚不久就告别妻子的丈夫,也有怀着保家卫国的壮志踏上征程的未婚青年。他们牺牲在朝鲜的崇山峻岭之间,许多人没有留下任何影像。对于他们的子女而言,“父亲”这个词,沉重而抽象——他们只存在于母亲的泪光里、在泛黄的立功喜报上、在烈士证书上、在年复一年的遥祭中。
为了弥补这份遗憾,阳新县去年发起了“为英烈画像”活动,今年又第二次举办这一活动。技术团队根据烈士亲属的口述、家族成员的面部特征,结合同时代军人的史料照片,利用人工智能图像生成与修复技术,成功为19位抗美援朝烈士复原了生前容貌。
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抗美援朝烈士复原画像并走访慰问其遗属,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历史记忆唤醒,也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后续将持续推进此项工作,让更多烈士“回家”,让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