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设无障碍设施”到“建成无障碍社会”,关键就在于将细节落到实处。
▲歌手郑智化称在深圳机场搭乘航班时,因登机升降车与客舱门之间存在高度差,给其乘机造成了极大不便。图/长江云新闻视频截图
文| 南木
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的一条微博,引发了公众对残疾人出行问题的关切。
郑智化在文中提及,自己在深圳机场搭乘航班时,登机升降车与客舱门之间存在25厘米的高度差,导致轮椅无法直接推入机舱。当日18时05分,深圳机场在郑智化该条微博下留言致歉。稍晚,郑智化回应称,他不再追究此事。
对大多数身体健全的人而言,残疾人出行的艰难,往往只停留在想象里。当健全人顺畅走上飞机舷梯时,很少会想到,那些依靠轮椅出行的人士,可能正为设备的错位而手足无措。在健全人眼中不值一提的“小坎儿”,对他们来说,或许是耗费全身力气也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些被忽视的细节里,藏着的不仅是出行便利与否的差异,更关乎一个群体的安全尊严与生活底气。
具体到残疾人搭乘飞机的场景,当航班停靠远机位时,升降车便是轮椅旅客登机的唯一通道。升降车与客舱门能否“无缝衔接”,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从容地完成登机。郑智化登机遇到的障碍,任谁听闻都会感到不应该。
此事中,深圳机场处理舆情的速度不可谓不迅速,然而,无论是亲历此事的郑智化,还是关心他的歌迷和公众,都清楚一句“对不起”远远不够。尽管郑智化表达了宽容态度,但机场还是得把相关服务主动做好。大家真正期待的,是针对问题的彻底整改,是能让所有残障旅客未来安心出行的制度性保障。
根据新京报对民航资深机长的采访,升降车与客舱存在高度差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客观上的设备不匹配,升降车的规格无法适配所乘飞机的舱门高度;二是主观上的人为失职,工作人员未将操作升降车抵达准确高度。无论问题出在哪个层面,机场方面都责无旁贷。要知道,郑智化作为公众人物,尚有能力为其不公遭遇发声,对更多普通残疾人而言,遇到类似情况或许只能独自承受。
10月25日深夜,深圳机场发布最新情况说明,解释称为防止保障设备剐碰飞机,根据安全操作规范,登机车与飞机舱门需保持20cm的高度差,并表态将立行立改,提出尽可能为有轮椅旅客的航班提供廊桥靠接、增加保障人员、登机连接装置等办法。
这份回应,更加具体地回应了公众关切。事实上,中国民航局于2024年11月发布的《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安全靠机技术要求》就已提出,对“行动不便旅客登机车”应“设置有效可控的运动机构,使得接机平台和护栏可独立且准确的与飞机舱门定位”。
从技术上解决残疾人登机问题,行业主管部门并非没有考虑。从“建设无障碍设施”到“建成无障碍社会”,关键就在于将细节落到实处。倘若空有设施外壳,却缺乏细致维护、严格标准与人文关怀,再多的投入、再全的设备,都可能沦为中看不中用的“空架子”。
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定,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主管部门、有关组织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随着有关法律规范的健全,对剥夺残疾人应当享有的无障碍出行权利的行为,理应承担严肃的法律责任。
这道“25厘米”的高度差,不仅是机场服务的短板,更是社会文明进程中亟待补齐的“功课”。希望这次事件能成为一次深刻警示,不仅让残障人士的需求被清楚地“看见”,也让无障碍出行真正从纸面上的承诺,落地为每一处服务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