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随着团伙中最后一名嫌疑人被提起公诉,汉大墓盗掘系列案告破,背后涉及多名“考古专家”,被追缴文物4000多件。
这起案件中,27名嫌疑人悉数落网,其中不乏文物勘探公司法定代表人、资深文物鉴定师和经验丰富的探工。有的嫌疑人顶着“非遗传承人”“鉴定师”的光环,利用社会给予的信任和专业知识,将文物据为己有。
本该是文物的保护者,却干起了盗掘古墓的勾当。“摸金校尉”的“双面人生”绝非什么传奇故事,而是实实在在的违法勾当。文物保护是守护人类文明瑰宝、维系文化传承链条的重要事业。考古与盗墓,本质上是文明守护与野蛮破坏的对立。考古学家以科学方法揭示历史、守护文明;“摸金校尉”则为私利掠夺文物,是历史的“劫匪”。职业身份不是违法犯罪的护身符,更不能成为犯罪的遮羞布。既然身负文物保护之责,就必须守住良知与法律的底线。
监守自盗,危害尤甚。这些违法分子熟知考古技术、勘探手法,对古墓葬、古遗址勘探有着长期的实践经验,也熟悉执法的薄弱环节,规避监控、使用暗语交易,甚至将文物藏匿于家中、仓库乃至自留地。一旦专业知识被用于牟取私利,其破坏力远超普通盗墓贼,甚至可能误导学术研究,扭曲历史真相。
文物保护是清苦的事业,也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事业。这些涉案人员主要是文物勘探公司的从业者或鉴定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考古学家。我们要谴责的是犯罪行为,若片面地将个别事件等同于整个考古界的问题,也存在污名化之嫌。事实上,绝大多数考古工作者长年坚守田野,用一锹一铲叩问厚土,在一担一篮中剥除尘封,与黄土为伴,与历史对话,他们的奉献值得敬重。
当然,这起案件无疑是对文物保护工作的一次深刻警醒。文物犯罪已呈现专业化、网络化、隐蔽化、跨区域化等特征,打击难度不断升级。一方面,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侦查能力,破解文物犯罪的“行话暗网”,运用大数据、网络监测等新技术攻坚积案;另一方面,要健全文物市场管理机制,压实文博机构责任,堵住销赃渠道,让文物犯罪无所遁形。
文物是民族的记忆,是文明的基因。考古学家与“摸金校尉”之间,没有灰色地带,只有职业操守与法律底线。以铁腕斩断伸向文化遗产的黑手,也是用法律给真正的文物守护者以最坚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