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10月25日,台湾残疾歌手郑智化批评深圳机场“无人性”,逼行动不便乘客“连滚带爬”登机。机场方面深夜道歉,承诺立即改善。
26日,郑智化登机的监控片段曝光,舆论风向随即反转。
10月27日午间,歌手郑智化就深圳机场事件发文澄清:“连滚带爬的用词,是我登机过程不顺,一时气愤的遣词,这个我必须为我的用词道歉,这次帮我推轮椅的小哥服务非常好,甚至直接搀扶我的腿进机门,在此向各位服务人员一并致谢,希望不要因此对服务人员造成不好影响。因事件引发的对少数群体利益的关注,比我个人感受意义更大,交给社会各方讨论。”
据机场公布的监控画面显示,升降车与舱门确实存在高度差,但也有4名工作人员对郑智化进行协助。虽然他需要拄拐在搀扶下进入客舱,看上去有些艰难和窘迫,但确实没有“连滚带爬”。郑智化或许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乘客,愤怒之下,表达过于夸张和情绪化,忽视了公众人物的广泛影响力,让基层服务人员承受了过重的压力,他为此澄清和道歉,是还原事实,避免伤害的必要之举,也是他理应体现的责任和担当。
但是,郑智化道歉不应成为这件事的终点,事件所暴露出的无障碍出行环境的短板依然真实存在。正如他所说,讨论焦点应该从他个人的遭遇,转向残疾人士出行便利的系统性改善。那个让轮椅无法顺畅通行的“20公分高度差”,究竟是否真的安全合理,是否无论如何不可消弭,依然值得关注和讨论。
全球大部分国家,尤其是特别是航空业发达的国家,在协助轮椅使用者,特别是无法行走的乘客登机时,已经有相对标准的流程,核心原则是保障安全与尊严,实现无缝衔接。所希望达成的目标是,消除或最小化乘客需要自行克服的物理障碍。明明有轮椅,却因为“20公分的台阶”无法自己登机,这显然不符合无障碍通行的基本原则。
或许有人会说,不是已经有机场人员帮着扶他了吗?那么矫情干什么?这种想法天然带有健全人的视角,缺乏残疾人立场的感同身受。
对于行动不便者而言,他们更希望在不影响他人,不引起过多关注的情况下,自己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地登记,而不是被工作人员搀扶托举。机场人员或许已经足够尽力和贴心,但设施和流程上的不足,依然会给残疾人乘客带来自卑和窘迫的感觉。我们应该理解他们“不得不麻烦别人”的糟糕心情,也应该在这样的场景中,多一些共情和关爱。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占总人口比例超6%,但我们在公共场所鲜少见到他们独立出行的身影。更常看到的是,盲道修建得弯弯扭扭或被私家车或路边摊挤占、地铁站无障碍电梯使用不便、公厕里扶手缺失、人行天桥斜坡过于陡峭……这些看似“无障碍”,其实处处都是障碍的细节累积起来,就成了阻隔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无形壁垒。
郑智化因表述不当引发舆论反转而道歉,让我们看到了理性维权的重要性。而这件事引发的热议,更应让整个社会意识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迫切性。公众宝贵的注意力,不要仅仅耗费在狭隘的个体对错之争上,更应转化为优化设施、完善制度的行动力。
让每个人都能便利、体面地出行,并不是某个明星的特殊需求,而是社会文明应有的温度。多方合力,多措并举,持续强化无障碍环境建设,把该补的漏洞补上,让所有细节更完善,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让公共空间真正无“障”有爱,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