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我国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创始人
2025-10-29 11:42:31
0

据科技日报,通过串联宽、窄带隙钙钛矿子电池构筑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兼备高效率和低成本等优点,是下一代光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这是南京大学等单位研制的光电转化效率30.1%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受访者供图)

10月28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助理教授林仁兴、教授谭海仁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偶极钝化策略制备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该电池经国际权威机构日本电气安全和环境技术实验室认证后发现,光电转换效率高达30.1%,这是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首次超过30%,该结果被收录到《太阳能电池效率表》。相关成果10月28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钙钛矿吸光层和空穴传输层之间的界面,是载流子损耗较多的区域。团队为此设计出一种偶极钝化层,它就像城市里的单行道,一头连着钙钛矿吸光层,一头连着空穴传输层,驱使载流子向空穴传输层运动。

太赫兹辐射探测诊断结果清晰揭示了偶极钝化策略在促进电荷传输、抑制损耗等方面的微观机制。实验数据显示,经钝化处理的钙钛矿薄膜,总载流子迁移率提升68%以上,载流子扩散长度延长近30%。

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南京大学助理教授林仁兴表示,该钝化策略加速了新型钙钛矿光伏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的进程,对光伏技术构建“平价电网”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与此同时,10月28日,据上海交通大学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Nature》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一新教授团队题为“A matrix-confined molecular layer for perovskite photovoltaic module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质限域分子层”型空穴传输层构型新概念,突破了传统自组装单分子层(SAM)型空穴传输层体系中面临的分子聚集、堆叠和结晶的本征限制,创制了分子适用性广、工艺推广性高的电荷传输层新技术路径,解决了基于自组装电荷传输层的钙钛矿光伏模组制备过程中面临的薄膜不均匀、界面不稳定难题。

最终,通过与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合作,该研究成功实现光电转换效率超过20%的1m×2m大尺寸钙钛矿光伏模组,创造了当前该领域的世界纪录。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周三(10月29日),“特朗普... 周三(10月29日),“特朗普关税输家”指数跌1.73%,报108.21点。
汉朔科技:2025年第二季度收... 证券之星消息,汉朔科技(301275)10月29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投资者:...
德国机械制造业呼吁重谈欧美关税... 当地时间10月29日,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发表声明称,欧盟和美国之间达成的贸易协议,对德国及欧洲...
【机构调研记录】安联基金调研新...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及10月29日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安联基金近期对1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调研...
【机构调研记录】弘毅远方基金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及10月29日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弘毅远方基金近期对1家上市公司进行了...
公告速递:圆信永丰兴益三个月定... 证券之星消息,10月30日圆信永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圆信永丰兴益三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
农发行湖北省分行投放新基金居中... 农发行湖北省分行投放新基金居中部首位 湖北日报讯 (记者刘畅、通讯员刘爱迪、叶昭祎)重大项目建设,...
苏州金融监管分局推动落地全国首...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10月30日发布公告称,推动凝聚“政校银企”四方合力,在全国首创高校A...
ETF融资榜 | 中证500E... 2025年10月29日,中证500ETF基金(159337.SZ)收涨1.65%,成交14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