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今天,是希望工程36岁生日。
1991年,一张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牵动无数人心弦。照片里,安徽女孩苏明娟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凝视着前方。眼里有光,有对知识的渴望,也藏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忧郁。
那不只是她一个人的眼神,更是一代孩子无声的集体写照。当时,在全国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上不起学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这双眼唤起全社会共鸣。至2024年底,全国希望工程累计资助困难学生759.65万名。
岁月流转,时过境迁。曾被光照亮的人,自己也成了光源。走出大山的苏明娟,在2018年设立“苏明娟助学基金”。许多像她一样的受助者,用钱、用物,用情、用心,回馈这个曾经托举他们的大家庭。表达或许各异,但从心底生长、流淌、绽放的互助之情,一样真挚动人。
从一代人的无私奉献,到受助者的温暖反哺。感恩,已化作一种自觉的担当,在这个大家庭中自然流动。它超越了单向的给予,成就了一次次精神的成长与品格的塑造。希望工程,如同从草莽山野之中长出身躯,感恩汇成它的筋骨,归来游子凝成它的血肉,根植于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守望相助精神,充实着、滋养着、孕育着它,让它历经岁月,依然年轻。
如今,国家发展日新月异,茅草屋变成了教学楼,“上不起学”的孩子越来越少,但教育公平之路仍在向前延伸。《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出要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形式公平走向内涵公平,不仅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精神的解放、能力的培养,以及贫困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助其志,扶其能。掘井及泉的无声传承,在历经三十六载春秋后,依然值得期待,依然广阔可拓,依然大有可为。
                    上一篇:飓风“梅利莎”已致海地25人死亡
                
下一篇:汉阳推出首批“医工融合人才公寓”